上海市长宁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简报2023年第6期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发布日期:2023-06-27

春雨润边疆 共叙民族情

长宁区积极推进“春雨工程”文旅志愿服务创新发展

6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民委联合主办的“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现场交流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举行。上海市长宁区作为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代表作交流发言。近年来,长宁区积极落实文旅部关于“春雨工程”文旅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持续推进与对口支援和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疆,把丰富精彩的文旅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长宁区始终坚持目标引领,将文化志愿服务对口帮扶工作作为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纳入《长宁区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长宁区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将“春雨工程”纳入扶持内容,鼓励专业院团、文旅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文旅志愿服务,加强与边疆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并分别与云南红河、广西柳州、青海果洛、新疆克拉玛依等地签订文化结对共建帮扶协议,助力两地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

为深挖文旅资源,促进民族交融,长宁走出关键“三步”。

一是精准服务“送文化”。通过查阅资料、网络连线、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需求调研,广泛了解当地文化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活动策划。联手区内专业院团、文旅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等,招募各类志愿者,组建送欢乐艺术团等志愿团队共200余人次,将文艺演出、美术展览、阅读讲座送到新疆、青海、云南等地区,服务人群达5万余人次。形成“春雨工程”文化服务资源库,开展“菜单式”“定制式”服务,组织展览展演达20余场次,帮助当地10余所小学、村委建立“爱心图书室”“农家书屋”,捐赠图书14500余册,丰富和活跃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精心培育“种文化”。开设“艺术+美育”课堂,通过开展“小手印”少儿版画推广活动、音乐教育培训,让学生尝试艺术体验的同时,教授当地老师技能技艺,播撒艺术种子。搭建“非遗+文创”平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帮扶云南绿春建设彩云绣娘项目,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等,实现从学习、收购绣片到文创产品上市的闭环造血模式,助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创新“数字+文化”手段,通过国家文化云、视频号、抖音等网络直播平台将面塑、撕纸等非遗项目培训、“长桌派”文化沙龙、长宁音乐会客厅、上海市民舞蹈大赛展演等数字资源向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共享;与云南绿春共同打造虹桥元宇宙美术馆绿春分馆,丰富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内容供给。

三是精诚携手“兴文化”。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团队“请进来”展现边疆魅力,2020年云南红河携舞剧《流芳》登上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舞台;连续多年邀请云南绿春、金平、青海甘德文化艺术团队来沪举办专场演出;邀请西藏自治区文联来沪开展西部绘画作品展。区内文旅企业“走出去”赋能乡村振兴,指导春秋航空开展“蓝天逐梦计划”,2018至今定向招录云南红河29名乘务员;开通中西部对口协作航线37条;推动春秋、携程开发旅游路线,向新疆、云南等地输送游客,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利用“上海长宁”“长宁文旅”等新媒体宣传平台讲好民族故事,积极推广边疆民族地区风土人情、重大节庆、传统节日和文艺创作;指导携程开展线上直播,为云南旅游市场复苏助力。

下一步,长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春雨工程”志愿服务平台,深化与边疆民族地区结对合作机制,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文化惠民,丰富边疆民族地区精神生活;二是坚持文化创新,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活力;三是坚持文化赋能,助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动优质文旅资源向边疆民族地区流动,助力当地文旅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奏响文化润疆工作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