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桥街道美丽街区,以“绿色程桥”的发展理念,按照建管结合、系统治理、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市容环境治理
道路上开展组合式保洁的作业模式,人机结合清除卫生死角、让道路环境更整洁。人工、清扫车、冲洗车等多个班组共同负责一片区域,每天按照定时、定人、定车、定路的“四定”作业模式,以机械增能、人机结合的方式,对人行道、沟底等细微处进行针对性保洁,将作业模式做精做细,极大的提升道路保洁效果,全力推进道路环境向“席地而坐”目标发展。
无名道路及非公绿化带完善日常保洁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日常巡查。对辖区内12条无名道路和52处非公绿化带,落实“五保”要求,即保安全、保秩序、保绿化、保清洁、保完好的工作目标。明确相应管理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巡查和执法力度,完善街道第三方托底保洁机制,提升市容保障能级。同时,聚焦迎进博、文明迎检等特殊节点,督促第三方云翼公司落实托底保洁,提升无名道路及非公绿化带环境应急保障水平。
依托市容门责辅助力量,对辖区内的市容环境进行无死角治理。通过“一网统管”平台,联动各相关单位,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完成处置。针对近年来比较突出的共享单车管理问题,采取人员定点固守巡视和卡车巡视整治相结合的做法,形成“停车管理+市容管理”的叠加效应,做到巡查、发现、劝阻、引导全覆盖的同时,引入第三方清运公司作为补充力量,对单车运维公司无法及时处理的早晚高峰潮汐车辆进行定点清运。
(二)垃圾分类精细化
垃圾分类今年经历了四五月份疫情封控的暂停再恢复,以及厢房管理企业的平稳过渡,重新再启程的垃圾分类展现了新的面貌。
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数字化转型,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结合监控设备布点,进一步推进垃圾箱房监控纳入“一网统管”,做到实时发现、自动预警、抓取取证、数据统计等功能,加强垃圾箱房全方位实时监管,保障小区宜居环境,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全面推广建筑垃圾不落地2.0版,优化建筑垃圾清运模式。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清运模式,推出建筑垃圾“不落地” 2.0版。基于一个信息平台、一套收运设备、一组社区服务形成的“三位一体”新模式,解决装修垃圾清运过程中的痛点,满足居民对社区环境整洁和服务规范、收费透明的需求。平台的在线备案操作,简化手续方便居民使用,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装修垃圾投放和收运的有序衔接,减少装修垃圾在小区里的滞留时间。拉臂箱和组合箱结合投放,拉臂箱容量大,适用于别墅、新建商品房等装修垃圾体量较大的小区;组合箱小巧灵活,适用于旧式里弄、售后房等场地条件和通行条件较差的小区。
(三)建管并举微更新
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社区改造,促成社区治理共同体。程家桥路虹桥路路口,原先的“程家桥商业街”的雕塑,常年来成为程家桥路起始的标志。为了使街区能够“慢下来,美起来”,街道进行一系列微更新项目,把雕塑换成两座彩色三维立体针雕墙,让市民们在空闲之时停下脚步,拍照打卡。
各条道路店招均经过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评估风险隐患,由商户自行完成整改。程家桥路的商户们更是通过协商确定了门楣由街道统一美化,店招由设计把控整体设计风格,但又不失各店自身的品牌特质。街道参照绿色程桥融合动物园自然理念美化墙面,上方的绿色背景墙印有动物、绿植,下方是各商铺新店招,使街面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观。
探索尝试建设市容环境观察点,群策群力改善市容环境。以实现窗口展示、渠道畅通、平台搭建、示范引领、督查指导五大功能为主线,在程家桥路推进市容环境观察点建设,积极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充分听取市民群众对于市容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共商共建美丽街区。通过长期观察、跟踪、研究、推动、分析辖区市容环境变化,着力提升辖区市容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现状思考
(一)需要不断加强社区共治,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居委、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作用,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骨干等居民代表参与到社区治理的讨论中来,从垃圾分类到环境治理、精品小区、家门口工程等各个环节,让大家的事大家共同参与,激发居民主人翁的精神,吸引更多居民关心市容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效能。
(二)街道目前尚未做到整区域一体化保洁,作业职责分散,道路、绿化、退界分别由不同单位保洁,容易形成保洁标准不统一以及作业效能浪费等问题,没有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协同利用,处置成本较高。从管理角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指令,制约了作业的整体效果,降低了环境保障效率。一体化保洁机制,可以明确责任主体,防止作业界面推诿,提升整体作业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环卫产业链的协同整合,可以有效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作业处置成本。
三、后续工作目标
下一步,街道将继续聚焦机制建设、实体打造、品牌打造、成果展示,盘活空间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制定深耕方案,进一步提升美丽街区,将成果辐射至整个社区,把街道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绿色社区。
以“一网统管”为基础,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数字化转型,对标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按照“三全”(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和“四化”(法制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内涵,优化垃圾分类过程管理。综合应用“科技+管理”资源手段,形成稳定、可靠、高效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收运处置体系。
结合“家门口工程”及“十五分钟生活圈”,突出重点,做好扰民大树修剪、绿化建设、无障碍通道、休闲椅等项目,聚集相关社区单位共同参与建设,通过硬件类以及软件类的分类管控、自治共治等管理手段,以点、线、面整体推进方式,逐步实现环境提升目标。
进一步推动市容环境观察点建设,提高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体验度和获得感,为“市民看市容、市民谈市容、市民管市容”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切实提高居民参与的覆盖面与便利度,为市民提供更便利、更有温度的平台与窗口,努力探索打造富有人情味和参与度的市容管理新模式。开展爱国卫生、文明创建、家园清洁等行动,带动更多沿线居民和单位人参与其中,营造更加安全友好的街区氛围。
根据《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市政市容综合养护导则》及《虹桥商务区规划建设导则》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巩固辖区市政市容综合养护工作,推动辖区向导则所提出的一体化保洁机制发展。对标对表项目化、任务化,抓住每年举办进博会的重要契机,在推进《导则》落地的同时跟进博会市容环境提升相结合,提升街道整体品质、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
美丽街区建设是改善环境、优化秩序、居民收益的实事工程。要恪守为民情怀,居民群众是社区生活主体,也是美丽街区建设的阅卷人和评价者。我们始终将群众需不需要、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美丽街区建设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