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全力推进更加富有品质的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被纳入我区“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要着力实现在十个街镇的全覆盖,比上海总规2035年的目标要求提前10年。2021年8月,长宁区全面完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编制,长宁区成为全市首个全覆盖推进规划建设的区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意见》(沪委办发〔2022〕29号)文件精神,现提出本区“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具体实施行动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围绕“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治理,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积极发挥“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在系统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中的提纲契领作用,奋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之城、更富创造力的智慧之城、更有吸引力的宜居之城、更强凝聚力的人民之城,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
(二)基本原则
1.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共商需求、共绘蓝图。坚持用户评价、群众满意标准,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各种需求,提升各类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服务便利性,不断提升生活体验度和城区吸引力。
2.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的各方面和全流程。主动接受监督、注重参与式规划、坚持开门抓建设。注重专群力量的合成、公共精神的养成和治理机制的形成。完善全覆盖参与、全链条管理和全方位自治机制。培育群众公共精神、规则意识和协商能力。做到“治理机制共创建、社区需求共商议、规划蓝图共绘制、社区家园共建设、建设成果共享用、治理成效共维护”,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充分融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进程。
3.强化统筹协同。立足社区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统筹社区居住、商业、就业、生态环境、文化、体育、教育、养老、医疗等空间的规划建设运维。系统集成各类资源。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全力构建功能复合、开放共享的社区公共空间网络。注重城市美学、数字赋能和高效利用,提升项目建设的标识度、服务供给的便捷度和功能品质的精准度。
4.加强区街联动。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加强区街联动、条块协同、形成合力,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确保行动项目落地见效。
(三)工作目标
按照上海市工作导引和重点任务的标准指引,结合长宁实际,因地制宜把握重点和节奏,整体有序推进,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和预期目标。
在“十四五”期间,优化完善“十四五”期间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方案。各责任单位和街镇在完善社区行动蓝图的基础上,每年完成年度行动计划制定工作。
到2025年底,在全区达标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创建成功示范性意义的街镇。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建设。优化以“宁聚里”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有效落实规范化建设要求,推动党群服务阵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基层阵地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不断织密阵地体系。持续做实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暖新巢”新就业群体服务、“凝聚家”在职党员报到等品牌功能实效,根据需求不断拓展特色服务,增强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打造党群、政务、治理、文体、养老、育儿等多功能集成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平台。
(二)保障各类人群居住需求。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进一步满足多层次、功能性、品质化的居住需求,不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力度。鼓励开展适老性住房和社区适老化设施建设。
(三)推动日常便民商业服务供给。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完善菜场等社区商业配套设施。丰富社区商业业态,拓展社交化、特色化功能。进一步拓展智能末端配送投放范围,持续扩大智能快件箱覆盖率。
(四)增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供适量的社区就近就业创业机会,灵活嵌入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强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就业援助等服务,完善社区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全面构建创新创业的社区环境,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多功能的活力空间和共享服务。
(五)织密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建设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绿化网络,改造街头绿地,推进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和生态功能,开展人性化、精细化、系统化的街道空间设计和建设,提高绿化景观、城市家具等市容环境品质。
(六)丰富社区文化体育空间。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和更新提升,保护社区内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鼓励打造社区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等特色活动空间。大力推进各类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持续拓展全民健身空间。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
(七)引领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按需配置公交站点,有序推进社区微循环公交系统建设。加强社区慢行网络建设,提供安全舒适的社区慢行环境。
(八)构建全方位的社区学习体系。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入学入园矛盾突出区域,优化基础教育设点布局。建设一批普惠性托育机构和社区托育点。营造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社区环境,积极发展老年教育、社区教育。
(九)整体提升社区养老和未成年人服务水平。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全面推进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助餐点等设施建设,增加养老服务设施面积。积极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照护、康复等服务空间,发展家庭照护床位,提升社区专业照护水平。深化医养、康养相结合,鼓励社区养老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同址或邻近设置。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积极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
(十)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健康管理水平。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功能,提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水平。推动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升级优化。积极推进社区公共场所母婴设施设置。推动“互联网+社区卫生服务”,开展面向居民的在线签约、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在线诊疗等服务。
(十一)织牢城区公共安全底线。充分发挥社区在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序规划和配置公共卫生应急设施,提升社区各类设施的弹性转换能力。加强街镇、居委会应急避灾站点位建设,推进学校、公园、广场等区域的应急避难标准化改造,提升应急避难能力。
(十二)以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和生活服务。面向各类人群全周期、多层次的生活服务需求,推动智慧化应用场景平台等数字化运用方式。推动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持续推进“社区云”平台应用,提高居民家庭上云率,拓展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渠道。深化“两张网”数字平台建设,探索“免申即享”工作流程,推出一批“好办”“快办”“智能办”服务项目。依托完善“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智慧化应用场景平台,加强线上互动,支撑建设高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