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区委、区政府对本区“十四五”区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现将《长宁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城区“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上海市长宁区商务委员会 |
上海市长宁区“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代章) |
2021年9月14日
长宁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特色城区“十四五”规划
为推进上海在“十四五”时期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长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整体要求和《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长宁区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精品城区目标,扎实推进第一轮“上海购物”品牌建设,商业发展和消费取得良好成效。
1、消费总量稳步扩大
商业经济保持稳定提升态势。长宁区商业经济保持较高水平增长。2016年-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率为7.2%,整体与上海市商业经济发展态势持平。2020年受疫情影响,商业经济发展受到了阻滞,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以及五五购物节等促消费措施不断推出,长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步提升。
商业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长宁区主要节假日消费增长势头良好。2016年至2019年长宁区重点商业企业在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假期销售额均保持2位数的高水平增长。
2、消费载体高质量发展
重点商圈转型发展。大力推动商业企业转型升级,中山商圈龙之梦升级为集亚洲文化品牌、民族国潮产品、主题网红美食为一体的购物公园;虹桥商圈完成商业规划编制工作,尚嘉中心结合奢侈品消费年轻化趋势,集中汇聚高端零售品牌;虹桥南丰城围绕亲子主题不断做强特色功能;百盛优客城市广场以最in韩风打造了上海首个城市奥莱。
推动首店引进与新品首发。日本大藏和室、美国Grisal围巾、法欧尼女鞋、英国Welton London香水、德国高端茗茶T9、意大利罗伯特卡沃利家居、香港游戏玩具概念馆A+playlab等全国首店相继落户长宁。2018—2019年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地人气榜单中,上生·新所入选新品发布平台,长宁来福士广场入选新品集聚地。
特色商业街加快改造。ART愚园生活美学街区融合艺术、创意、文化等元素,主打艺术生活跨界概念新业态品牌,建成愚园公共集市,被评为上海特色商业街区。武夷路历史风貌街区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加大320、333等地块项目建设,引进“乐街湾”等具有海派文化特征的商业品牌,将商业与社区生活良好融合。定西路餐饮休闲特色街不断改善街区市容环境,依托市场机制聚集特色餐饮、咖啡、酒吧、茶室等休闲餐饮业态,凸显夜市消费和假日消费的休闲特色。
社区商业配置不断提升。不断推动社区商业中心功能调整与升级,合力推进申亚珺悦18广场开业,引进家乐福大陆首个新概念门店,满足社区配套需求。持续优化以街道为单位的“生活圈”布局,通过土地规划、城市更新、非居用房转化租赁住房等方式,补充辖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业态,加快智慧菜场建设,铺设早餐、午餐网点,进一步完善社区民生商业功能。
3、消费特色逐步显现
新消费发展提升商业活力。积极推动线上线下商业融合发展,引导传统商业企业发展线上业务,网络零售企业拓展线下功能,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与技术共享。积极促成天猫快闪、美团点评等互联网企业与龙之梦、来福士开展共赢合作。积极试点新消费试点,在商圈内引进无人厨房“熙香小厨”、自动咖啡贩售机“Cofe+”、智能便利超市“便利蜂”。推动金虹桥商场引进“一米市集”首家品牌形象店。
夜间经济助力消费增长。举办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主题活动,举行长宁区夜间消费达人攻略大赛启动仪式,任命长宁区夜间区长,发布长宁夜间经济示范点,聘请长宁区夜间经济CEO、观察员,带动夜间消费增长。推动夜间经济载体打造,命名上生·新所、幸福里、金虹桥商场、缤谷广场、啤酒阿姨和九华邻居里为首批长宁区夜间经济示范点。指导美天副食品公司将夜间经济与菜市场建设结合,在九华邻居里打造美天夜市。
4、消费体验不断提升
推动重点赛事与商业融合。积极引进和培育本土赛事和职业联赛,着力打造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全国桥牌邀请赛等赛事,促成全国武术超级联赛落户长宁。
扩展商圈文旅融合渠道。开展“活力虹桥”艺术商圈活动,搭建政、企、社三方需求平台,引导优质文化资源进虹桥、中山公园等重点商圈,试点街头艺人演出,开展“长宁微旅行”活动,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
从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响购物品牌的目标来看,长宁在全力促进消费能级提升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市级商圈消费吸纳力和影响力有待增强。“十三五”期间,中山公园商圈和虹桥商圈部分商业项目历经改造升级,购物环境、品牌结构与消费体验不断优化,但商业特色显示度仍不够,商圈各商业主体差异化不明显,商业价值待深度挖掘,聚客能力欠佳。商业主体建设更新进度不一。受疫情影响部分商业主体建设更新进度缓慢。部分因缺乏转型动力、转型成本高、涉及权属问题等原因,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能转等情况。现有商业业态与品牌对消费带动力有限。主要商业项目仍以餐饮、购物、超市等传统业态为主,文化体验类、潮流特色类、互动体验类、跨界融合类等特色业态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原创品牌、设计师品牌、文创“国潮”品牌等供给不足,高端国际品牌丰富度不够。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及运营管理有待加强。特色商业街区现有商业集聚特色不显著,符合特色商业街区定位的品牌和业态有待进一步引进与更新。除愚园路外,没有统一的主体运营开展管理,不利于特色商业街区业态、品牌更新及错位发展。
(二)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时期,长宁区将积极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重要平台、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枢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在全力发展商业、繁荣消费、提高经济循环效率中将迎来诸多机遇与挑战。
1、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消费增长提出新要求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外部国际形势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快了国际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新布局和全球化重构。商业发展的运营与转型将面临成本上升、对外贸易与线下销售受阻等一系列挑战。
2、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来新机遇
上海聚焦“八项专项行动”,加快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优化消费购物环境,长宁区作为唯一一个全域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中心城区,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商业要素资源集聚与流动将有效地提升城区的消费品质能级。同时,长宁作为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本区常住境外人士和区域内高端商务人士的品质消费需求亟待满足。随着长宁积极参与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工作,本区常驻居民消费的精品化、特色化和品质化也将得以提升。
3、各重点商圈快速发展带来新挑战
当前,上海各区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和奥特莱斯等大型商业业态供应增长较快。商业面积与常驻人口比例远高于国际一般水平,商业资源比较分散,业态组合相似度高,品牌重复率大。长宁商业消费市场既面临着南京路、淮海路等世界级商圈的领跑压力,也面临着普陀中环、闵行等后起新兴商业商务区的竞争压力。
4、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带来消费新变化
国内消费需求产生较多新变化,从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到追求全面精致化,消费者日益呈现出多元细分的消费诉求,如:既追求热销款,又崇尚个性消费,对定制商品和特色品牌的定制化、差异化、小众化消费需求不断攀升。不再盲目追求进口或者大品牌,转而也接受二手产品的买卖,消费供给呈现了多样的迭代升级。
5、数字化转型带来商业消费新模式
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网络化、数字化、平台化和产业跨界融合方兴未艾,数字化转型将给商圈消费带来新体验。基于5G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的建设,智慧停车、实景AR游览、智能3D试衣、5G游览等创新型、便捷化的消费购物新场景将极大提升商圈消费体验。同时,长宁正积极建设上海市生活服务数字化示范区,要进一步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共赢,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将成为消费增长新亮点。
6、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消费新动能
五五购物节、时尚定制周、上海时装周在长宁已形成了一定品牌效应。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时尚消费奠定了基础,长宁已集聚了亚瑟士、李宁、新百伦、地素、素然等一批时尚品牌。上生新所、长宁来福士、愚园路、武夷路也已成为时尚品牌首发集聚地。“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也为长宁集聚起拼多多、携程、美腕、百秋等平台企业和直播企业,有效带动了线上消费。
二、 指导思想与预期指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视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考察长宁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积极响应《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紧扣长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目标,围绕“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夜间经济”三大经济和“新型消费、大宗消费、进口商品消费、餐饮消费、服务消费、信息消费及长三角一体化”六大消费,以区域重点产业为基础、以品质发展为主线、以数字赋能为动力,以国别商品消费为突破,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内贸外贸协同联动、商品服务无缝衔接,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努力将长宁建设成为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城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引领、提升特色。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促进消费服务质量、消费便利度明显提高,打造“一圈一品”、“一街区一特色”,不断提升重点商圈商街文化内涵和环境品质,依托长宁国际化特色,形成国别商品消费新突破,促进消费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消费贡献度和满意度取得新成效。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完善联动协同各方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制度供给。遵循区域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提升消费环境建设软实力。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引领。依托长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人工智能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在消费各个环节广泛应用,加快商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消费,数字化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集聚发展,新型消费及规模持续扩大,新型消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消费创新度实现新进步。
坚持产商联动、融合发展。依托长宁时尚创意产业优势,推进产业和商业的联动融合发展。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云集更多全球优质消费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新品牌,加快建设地标性和特色性消费载体,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积极建设“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国内外品牌的新品发布活动、首秀和首展活动进一步集聚,品牌集聚度和时尚引领度迈上新台阶。
(三)发展目标
至2025年,全区努力升级中山公园商圈、虹桥商圈两大核心市级商圈,着力打造新华商圈和临空商圈两大新兴商圈,建设5条特色商业街和多点网状布局的社区商业中心,形成“2+2+X”的两核两新多点的商业空间布局体系,着力建设“五大高地”,打造立足长宁、面向上海、辐射长三角的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城区:
——建设新品首发和首店时尚高地。以获颁“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为契机,整合区域资源,凸显消费品质特色,加强品牌引流和产业集聚,举办一批新品首发、首展、首秀活动,培育16个具有引领性的本土品牌,吸引160家首店落地。
——建设国别特色品牌消费高地。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积极发挥“6+365”和虹桥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等功能性平台作用,加强与各大使领馆的常态化合作,推动国别特色商品消费在我区重点商圈商业载体中落地,形成2-3个国别特色消费商场,带动区域贸易能级提升。
——建设地标性夜生活集聚高地。大力推进夜间经济发展,以长宁来福士、上生新所、幸福里、定西路美食街、武夷路MIX320、育音堂等夜生活时尚地标为重点,提供时尚雅致、多元活力的夜间经济内容供给,打造3-4个具有烟火气、长宁味、时尚潮、国际范的长宁区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地。
——建设会商旅文体融合发展高地。加强和米其林、携程、SMG、亿百媒、上海电影节等会商旅文体领域的平台企业合作,共同引进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20个高端会展、文体、旅游活动。五五购物节、时尚定制周、直播电商节、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等活动影响力显著提升,营造游客友好型消费环境。
——建设消费创新重要策源高地。积极试点开展消费新模式、商业新业态探索,努力打造1-2个数字化商圈,推进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免税政策在高岛屋落地,结合区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发展优势,不断推动消费体验创新,提升消费服务品质和能级。加快优质直播平台培育和建设,依托上海直播电商联盟,集聚美腕等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直播电商优质企业。
(四)预期指标
长宁区商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预期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5年目标 (累计值) |
1 |
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速(%) |
不低于上海市 平均水平 |
2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
3 |
上海市市级商业中心(个) |
2 |
4 |
上海市地区级商业中心(个) |
2 |
5 |
上海市特色商业街(个) |
5 |
6 |
时尚定制地标(个) |
40 |
7 |
新增商业面积(万平方米) |
31 |
8 |
具有引领性的本土品牌(个) |
16 |
9 |
新引进区域品牌首店(个) |
160 |
三、主要任务
(一)以国别商业特色为突破,打造消费新地标
1、打造虹桥品质国别商品消费首站和中山国际商业活力枢纽
以虹桥商圈为着力点,打造“一庭、两翼、三廊”,建设形成本市、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品质国别商品消费首站”。在天山路、遵义路、仙霞路、娄山关路建设形成虹桥商圈数字“门庭”,重点打造商圈数字平台、云端商城、时尚发布等数字化示范应用场景。“南翼”充分发挥古北国际社区人口结构优势,发展国际特色商业。“北翼”发展国别特色商业和国际文创体验商业,积极推进新品首发、首秀、首展。中部建设遵义路国别人文艺术商业走廊、娄山关路国别文体娱乐商业走廊和仙霞路国际休闲游憩商业走廊。
以中山商圈为落脚点,构建“一圈两街区”空间布局,形成沪西国际商业活力枢纽。以龙之梦购物公园、长宁来福士为核心打造“国际摩登”商业地标形象。以ART愚园生活美学街区和武夷路静雅文化特色街打造为核心支撑,深度梳理和挖掘街区商业、文化资源,引导街区商业业态与功能优化调整,促进中山商圈国际文化与艺术氛围形成。
2、建设临空精品商务消费门户和新华时尚消费地标
依托临空经济园区打造“两中心聚焦—辐射”精品商务消费门户。以品牌引流推进商圈资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光大安石虹桥中心载体建设,推动宜家荟聚中心按期建成开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精品零售、餐饮、娱乐等体验型、一站式、多元化的商业资源。引导建滔商业广场、天会广场等存量商业进行品牌优化,完善体育休闲、创意娱乐、文化艺术等业态配套,进一步满足周边商务人群个性化消费需求。支持商圈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消费品牌的运营管理、客户管理、互联网服务、人才培训等功能,打造精品商务消费目的地。
依托新华路地区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与历史风貌,构建“一核两轴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打造文化艺术深度体验的时尚消费地标。“一核”以IM Shanghai长宁国际、融侨项目等中央商务区为重点,加大对国际品牌、特色品牌、著名本地品牌的吸引。鼓励商业项目开展多元融合的模式创新,推动凯田路分时步行街探索。以两条特色商业街为“两轴”发展本土消费品牌,建设新华路海派风尚特色街,引进具有本土海派韵味的特色小店、精品餐厅、高品位设计感特色店;建设定西路餐饮休闲特色街,引进主题餐饮、西式餐厅、精酿酒吧、咖啡馆等形成潮流美食集聚地。深化上生·新所、幸福里、宝地·新华等社区商业作为“多节点”时尚地标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品牌发布高地的优势,联动重点商业开展设计师品牌、国潮品牌、文创品牌等新品发布活动,提升区域特色品牌影响力。
(二)以首发经济提质为核心,增强消费新品质
1、积极打造首店首发经济增强消费影响力
围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与长三角开展战略联动,加强国内外大型零售商、贸易综合服务商及商贸总部等具备资源配置能力的功能性主体的引进和培育,重点支持国际国内特色品牌首店引进。深化进博会联动机制,依托“6+365”平台,定期举办跨采大会等国际新品首发活动,进一步扩大长宁区在品牌导入中的市场话语权和国内经营渠道优势。同时,积极鼓励本区重点商业载体围绕时尚服饰、家居家装、化妆品、体育设备等细分市场领域引入国际新兴品牌,提升本区首店首发经济实力。
2、积极提升新品首发能级增强消费吸引力
以新联纺Gracina生活馆、高岛屋日本进口品交易馆等为载体,积极推进举办国别商品周和进口商品路演、推介等专项消费促进活动,提升国际品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推动本地原创品牌集聚,探索开设原创设计师品牌的集合店和展示交易空间,举办品牌推广、设计师沙龙和原创设计商业落地的配套展会;积极引进培育网络直播、时尚电商、新媒体运营等平台,整合区域原创品牌资源,拓宽宣传渠道,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扩大消费新增长点。
3、积极建设首发经济地标增强消费凝聚力
以获颁“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为引领,通过持续做强首店首发经济,提升新品首发能级,加强首发经济地标建设。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龙头企业打造全球新品网络首发平台。通过政策导向,促进高端商业综合体吸引高能级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入驻,在区域形成从“首发”到“首店”到“总部”的首发经济效应,助力集聚品牌资源,提升产业能级,引领消费潮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发经济地标。
(三)以品牌经济战略为重点,建设消费新矩阵
1、集聚国际品牌
加强与在长宁区的驻沪领事馆交流合作,加大长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城区的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国际中高端品牌进入长宁。以尚嘉中心为重点载体,引入国际一线品牌,积极推进新品首发、首秀、首展。发挥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作用,为国际中高端品牌进入国内市场提供孵化平台。用好总部经济政策,依托米其林等长宁知名总部企业,开展米其林指数发布品牌活动,提升长宁国际影响力。
2、打造引领性本土品牌
扩大“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支持出口企业打造自有品牌。打造16个引领性本土品牌,支持其进商场、上平台、入驻特色街区,拓宽销售渠道。积极依托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设计资源,发挥长宁时尚消费品集聚优势,做大做强上海创博会、中国授权业国际峰会等品牌展会活动,提升李宁、地素、素然等本土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推出原创定制品牌
传递“定制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积极开展“长宁时尚品牌”培育行动,培育40个原创设计时尚品牌。建立时尚品牌库,重点支持包括日用品、品牌服装鞋帽、高级订制时装、时尚珠宝饰品、海派特色旅游纪念品、智能家居、运动健康产品、老年及婴童用品、先进消费电子产品等中高端消费品企业在长宁发展。拓展生活场景全方位定制,带动从设计到后续服务的整个产业链升级,释放消费潜力。
(四)以时尚活力融合为亮点,丰富消费新内涵
1、以时尚产业提升消费新体验
以时尚定制周、上海时装周、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等品牌活动引领消费潮流,鼓励国内外时尚品牌跨界合作,以快闪店、互动展览等形式打造“即看即买”的购物模式。以新兴文创产业激发商业活力,加快推进动漫、游戏、电竞产业与商业融合。支持结合VR、AR、裸眼3D等前沿科技的创新融合应用,联动商场举办各类沉浸式体验展示活动。
2、以夜间经济开拓消费新蓝海
以“精彩夜长宁”为主题,融合文化娱乐、艺术创意、旅游经济、在线新经济等,开展“夜游”、“夜读”、“夜购”等活动,充分利用新华路、愚园路等独特的建筑风格打造特色夜游项目,鼓励书店拓展营业时间,打造“深夜书店”;依托番禺路等载体与传统艺术合作,吸引市民参与,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依托虹桥艺术中心、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推进夜间文化演艺地标建设,引进培育音乐剧、歌舞剧、话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在长宁来福士、武夷路MIX320、育音堂举办美食节、啤酒节等活动,集聚主题酒吧、环球美食、音乐演出等多元业态,强化夜间美食娱乐功能,点亮长宁夜间经济。
3、以会商旅文体融合形成消费新场景
围绕长宁五五购物节、金秋购物季等全年各类促消费品牌活动,加强商圈、绿地公园、文化场馆等多主体合作;以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持续培育本土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依托长宁区历史风貌街区、文化场馆、时尚文创地标等资源,深入挖掘长宁文化内涵;结合商圈资源,设计推广特色旅游线路,促进购物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餐饮消费、体育消费等各类服务消费的联动,扩大长宁重点促消费节庆活动影响力。
(五)以数字赋能转型为引领,激活消费新动能
1、加快商业数字化主体培育
以互联网龙头企业引领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长宁作为上海市唯一“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先发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鼓励区内拼多多、携程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加强联动实体商业,依托平台企业流量基础及对用户全渠道数据的聚合能力,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与精准营销,助力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数字化水平领先、便民惠民利民、具有引领效应的电商标杆企业。
2、推进重点商圈数字化转型
以虹桥商圈、临空商圈为重点,深入探索商圈数字化转型。打造虹桥商圈服务小程序平台,实时获取周边商家的促销、停车预约等各类信息,鼓励商圈开通无感停车、刷脸支付、智慧消防、AR巡场等智能化服务,提升商业消费体验度。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建设,覆盖商圈网点,提供数智消费体验。鼓励商圈与人工智能产业联动发展,开展包括商业场景打造、智能体验展示、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合作。
3、加快直播电商产业集聚
依托上海直播电商联盟,加快优质直播平台培育和直播电商企业集聚。发挥焕星主播学院培育功能,培养一批会直播、会带货的主播队伍。引入户外直播车、胶囊直播间等具备打卡效应的直播空间,为商业消费提供直播带货、直播探店服务,形成一批新的消费直播应用场景。建设以尚街·创邑在线新经济园为代表的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直播电商园区。
4、推动智慧零售模式发展
鼓励和支持商业载体广泛引进无人收银机、小样派送机、互动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提高运营效率,集聚用户流量。发展以盒马鲜生、每日优鲜、便利蜂等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加快线下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智慧微菜场、无人回收站等智慧零售终端铺设。
(六)以便捷商业布局为依托,优化消费新供给
1、优化社区商业功能和业态
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中小型购物中心、大型超市、菜市场为主力业态;以便利店、无人零售店、智能售货机等为拓展业态,推进社区商业中心业态全功能建设。支持“互联网+”经济与社区商业深度融合,围绕社区消费核心需求整合生鲜、家政、洗衣等消费服务,构建15分钟线上线下连通的智能生活服务圈,形成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消费模式。
2、创新社区商业中心发展模式
发挥九华邻里中心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有基础条件的社区积极推广建设社区生活服务业、社区共享活动空间、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等类型的社区“会客厅”。以打造愚园公共集市为范例推动市场化运营,形成集社区食堂、社区菜场、社区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社区邻里中心型生活艺术空间。
3、实施早餐工程
大力发展“X+早餐”模式,推出“菜市场+早餐”、“超市+早餐”、“便利店+早餐”、“白领午餐+早餐”等各类早餐复合业态。依托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早餐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创新,拓展早餐网点服务半径。支持现有早餐网点改造升级,实现网订柜取、网订店取功能,为流动人群提供更便捷的早餐服务。积极推进“AI+早餐”发展,推动以熙香艺享为代表的AI早餐食堂、小吃机等智能化早餐设备试点普及。
四、保障措施
长宁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城区,要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和资金保障等领域建立一套多部门、多平台协同的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保障,增强协同发展能力
建立长宁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城区工作领导小组,优化组织架构,由分管区领导担任召集人,加强统筹协调功能,牵头协调推进各领域跨部门、跨层级建设工作。积极对接市区联动重点工作任务,强化各条线部门之间的协同推进与分工负责,做好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制定、项目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二)加强政策保障,助推商业科学发展
充分发挥部门联动、协调管理作用,加速推进“一业一证”、“一照多址”、知识产权保护、预付卡监管创新试点等保障政策实施,完善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功能,推进“一网通办”等智慧政务对商业企业的服务力度,不断优化长宁区新一轮商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加强人才保障,提升人才支撑作用
支持区域内重点商圈商业企业针对员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专项培训,通过精准分类培训,全面提升商业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多途径培养一批现代商业人才,提升品牌创新和服务质量的内生增长动力。针对本区商业人才,在公寓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给予更多政策倾斜。
(四)加强资金保障,推动商业创新发展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配套政策、修订本区首店、首发、本土引领性品牌建设等专项扶持政策,推动商业创新发展;扶持和鼓励全区商业企业互联网联动创新;支持会商旅文体联动创新活动;支持重点商业项目优化;支持重点商圈宣传推广活动等,并定期对资金绩效进行综合评估,适时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