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长宁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 索引号:SY0024384790202500018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科技
  • 发文字号:长科委〔2025〕13号
  • 发布日期:2025-07-25

各有关单位:

《张江高新区长宁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已经区政府第1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5年7月25日

 

张江高新区长宁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要求,长宁区依托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数字长宁”产业积淀、“国际化”特色显著等优势,聚焦互联网服务、在线新经济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张江高新区长宁园(以下简称“长宁园”)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数字长宁”品牌优势,到2026年,将长宁园建成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的创新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互联网服务主导产业,打造在线新经济特色产业,园区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激发,产业梯队培育模式进一步形成,国际化打造进一步深化,探索在中心城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

——园区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强化组织领导,构建由区主要领导牵头统筹的管理机制。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激发。充分发挥区内大院大所的创新策源地作用,通过建设“上海硅巷”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等功能性载体建设,为科技成果在地转化提供更多便利。2026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占比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进一步提升。

——产业梯队培育模式进一步形成。继续擦亮“数字长宁”品牌,深化在线新经济等重点产业发展。2026年,力争互联网服务占全区经济总量达60%,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力争建设1家高质量(含培育)孵化器、独角兽企业持续增长。

——国际化打造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发挥国际人才集聚优势,放大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等品牌效应和功能作用,依托“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首站”建设,加大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强化园区工作机制

以长宁园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全区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推动全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合力。将张江高新区长宁园管委会职责纳入长宁区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提级管理,建立由区主要领导牵头统筹、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区相关产业部门、街镇主要领导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张江长宁园的政策、规划、人才、项目等资源,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部署园区重大项目、重点任务。

2、构建园区管理体系

建立长宁园“1+1”核心管理体系,“1”是由长宁区科委牵头,协同发改委、商务委、国资委、投促办、人才局、数据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长宁园管理专班,负责长宁园规划研究、政策实施、重大项目管理、创新人才培育等工作;“1”是由长宁区创新服务中心承接并推进长宁园空间载体拓展、科创项目引育、园区企业服务等工作。各街镇、科技园区、科创载体的营商团队,做好各类科创政策宣贯,企业日常服务,发动、督促并指导属地企业按时填报企业统计数据,做好长宁园火炬统计工作。

3、做实园区运营机构

提高园区运营效率,依托各片区运营平台,在东、中、西三个片区分别承担长宁园科创运营平台的职能,负责长宁园载体开发建设运营、投融资、招商引资及产业服务等工作实施。同时优化区属国资平台和园区运营机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平台公司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机制,引入国际化、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

(二)激发创新策源地

4、多方联手共育创新源头

充分发挥中科院微系统所、中科院硅酸盐所和东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创引领作用,将“上海硅巷”打造成中心城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地。依托中科院微系统所“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中科院微系统所已形成的八大研发平台、九大实验室、四大创新主攻方向、四大前沿方向的立体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高质、高效的成果转化体系。

5、构建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通过与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全链条科技时尚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鼓励东华大学集成学校科技创新优势资源面向企业开放,建立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孵化协作机制,支持大学科技园和东华大学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设施。

(三)培育发展产业集聚

6、重点发展互联网服务主导产业

继续深化“数字长宁”战略,发挥数字要素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乘数效应”,赋能产业技术,创新生产模式。以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为企业生产、产业升级提供更多机会。在东部数字技术创新集聚带推进在智能网联方向和产业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在西部数字企业总部集聚带推进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方向的发展,着力建设集内容生产、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红直播基地。

7、打造在线新经济特色产业

在综合电商平台和在线特色电商等领域发挥企业支撑作用,深度招引上下游配套产业,拓展业务板块,加快在线新经济集群成链、聚链成势。努力将“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创新高地和数字经济总部集聚带,依托高质量的在线平台,力争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样板间。

8、重点培育领军企业

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动力,发挥好“链主”的带头作用,助推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外企研发总部集聚特点,加大外资研发总部的辐射溢出效应。实施重点产业“企业系”计划,在“企业系”中不断挖掘、培育“链主”企业,推动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

(四)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9、推进“上海硅巷”建设

按照“上海硅巷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规划,打造高质量开放式科创街区,重点打造“硅巷 NO.1”、武夷新象限、翡悦里、新秀汇等科创空间载体,加速汇集各类科创要素。到2026年,力争创建10个创新功能性平台,千家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将“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成为具有“数字驱动创新”“四创联动”(创新创业创投创意)以及“国际开放创新”三大特征的创新要素与人文积淀相得益彰的城市创新空间。

10、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结合全区优化空间布局契机,依托各片区运营主体,不断完善长宁园产业服务体系。在全园范围内,依托高质量电商平台通过模式创新等方式,延伸发展在线新经济,进一步凸显综合在线新经济平台集聚优势。虹桥地区依托上海世贸商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等载体资源,推动商贸产业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的融合,形成完善的现代化贸易体系。临空地区推动“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向数字经济总部集聚带和数字化转型的样板间的目标推进。根据区未来产业规划布局,调入虹桥机场东片区相关地块,打造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

(五)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1、全力打造市级高质量孵化器

“上海硅巷”高质量孵化器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硅酸盐所为创新策源,服务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依托孵化器运营主体,深入对接中科院双所的科研团队,发掘并储备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成果转化项目。为更好地支持“上海硅巷”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整合“上海硅巷”现有的平台、金融、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积极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加速。

12、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依托长宁金融园、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推动股权投资基金、科技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务业集聚,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积极开展在线新经济等主题创投沙龙活动,强化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依托长宁区科技金融服务站,整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创新创业专项信贷产品的规模,支持符合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微企业。

13、深化人才引进培育举措

围绕“虹桥人才荟”服务品牌建设,充分运用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集聚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宁聚”计划、“首席技师”“上海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培养计划,加大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培育力度。鼓励临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发“直播达人”等技能人才培养系列课程,加大在线新经济全产业链人才扶持力度。持续开展“科创之星”评选活动,表彰优秀科创团队,助推企业成长。

14、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通过长宁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形成“一单掌握+一口受理”的知识产权服务新模式。设立长宁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工作站协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布局、预警、分析和维权等工作,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助力企业“出海”。通过一系列的知识产权组合服务,引导企业将专利的创造、布局、运筹、经营嵌入企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运作过程之中。

15、优化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

依托“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持续延伸海外人才居住证受理点,打造“15分钟人才服务生态圈”。建立海外高端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高端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服务、APEC商旅卡、长三角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外国人永久居留权推荐办理等绿色通道服务,简化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手续,争取更多市级人才业务先行先试。围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首站”建设,加大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争取落实留创园实体空间。

三、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行动方案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完善长宁园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长宁园空间规划、产业投资、设施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和制度安排等工作。做好本行动方案与其他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协调、衔接,形成上下联动、全面协同的工作推进合力。二是加强政策保障。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本市战略部署,积极承接创新项目与改革试点,强化与财政、规划土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等各类政策的协同。适时优化调整长宁园空间,使张江专项政策向更多重点产业楼宇、特色园区辐射延伸,激发更多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长宁园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贡献度。三是加强统计跟踪。落实长宁园发展评估和统计工作要求,围绕规划目标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机制。加强对特色园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估,及时掌握长宁园总体发展情况,不断优化工作举措,推动长宁园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