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宁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征询公众意见的公告
目前,根据《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上海市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工作规则》和《中共长宁区委常委会2022年议题计划》要求,结合长宁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发展情况以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情况,区发改委正在开展《关于长宁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的制定工作。现将《关于长宁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市民和有关单位意见,希望市民和各单位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关事宜告知如下:
一、市民和各有关单位可以将书面意见直接寄送至长宁区发改委,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
来信地址:上海市长宁路599号,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发展科),邮编:200050 电子邮件地址:yanghaixia@shcn.gov.cn
二、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相关流程安排,为确保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特缩短本次征求意见时间,本次征求意见时间为2022年11月18日至2022年11月25日。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1月18日
关于长宁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长宁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工作,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打赢大上海保卫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恢复和重振打下了坚持基础,区域经济发展韧性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稳步推进。
(一)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疫情防控工作领导机制高效运转。第一时间激活疫情防控工作领导机制,疫情封控期间,主要领导每日牵头召开工作调度会,紧盯“降新增、防反弹”,全力以赴推进好疫情防控工作、巩固好疫情防控成果。优化区级指挥体系,成立12个由区分管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组以及“三区”划分、数字赋能、沿街商铺巡查管控等工作专班。制定我区新冠肺炎疫情社会面动态清零攻坚方案、新冠疫情防控“三公(工)一大”工作实施方案等具体行动方案。创新形成公安疾控双流调法、“三色圈层”拔钉工作法,通过主动排查、区域协查、跨部门联动等多种方式,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的核酸筛查管理。
复工复产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第一时间成立区、委两级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制订并落实2项方案、2类提示、“1+N”指引体系,围绕人、车、物、证、仓等关键点,多渠道滚动收集诉求、分类别梳理派单、多层级协调解决,封控期间推动解决300余项企业诉求。积极探索点式复工、链式复工、封闭式复工模式,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和服务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我区纳入市保运转“白名单”企业复工率及复工证、跨区通行证、跨省通行证办理数量等多项指标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并代表中心城区在5月底全市全面复工复产推进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常态化疫情防控精准有效。数字赋能疫情防控工作,研发上线“长宁区社区疫情防控智能应用系统”及微信“社区防疫宝”,运用数字化技术统筹推进全区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超额完成隔离房源筹措工作。持续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以街镇为主体,打造“宁聚里”“15分钟核酸采样服务圈”。制订《长宁区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
表1 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大仗硬仗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统筹推进防疫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
l 4月1日至5月31日,全区共开展五十四轮核酸筛查、五十五轮抗原筛查,累计筛查1634.5万人次;先后投入使用7个方舱、7700张床位;开设18家集中隔离点,总房间数4370间;发放8轮大礼包、279.0万份物资,实现社区居民、酒店住客、人才公寓住户等全覆盖;先后发布三批978个“无疫小区”。 l 1-10月,落实场所封控管理4460处,核酸筛查1621068人次,完成家庭消毒5472户、单位场所消毒638个,累计消毒面积约40万㎡。 l 1-10月,排查来沪数据37.1万余条,安置入境旅客10350人。 |
持续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 |
l 1-10月,全区各单位申请场所码10万张,基本实现公共开放场所场所码全覆盖;部署数字哨兵3214台;发放新冠核酸检测抗原3366.72万人份。 l 1-10月,全区接种新冠疫苗277862剂,其中加强针220331人;老年人累计接种第1剂136655人,全程接种125979人。 l 规划布局常态化核酸采样点580个,6月以来,日均采样量30万人次左右,采送检平均时长小于7小时。 l 在虹桥机场T1航站楼,实施“落地检”管理举措,实现返沪来沪人员的快速监测和动态跟踪。 |
(二)构筑重大战略优势,区域经济能级持续跃升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带动力持续放大。率先召开长宁区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一周年总结推进大会,集中发布一周年总结评估报告、重点任务清单、重点产业目录、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汇编形成十大创新案例。推动《总体方案》26项高含金量政策落地,其中20项政策具备承接主体、操作案例和政策红利;完成虹桥政策升级版研究工作,形成新一轮向国家层面争取的政策建议清单。加快东虹桥地区形态、功能、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整合职能、扩充力量,成立东虹桥发展办公室全面对接东虹桥片区整体开发。对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四高五新”发展导向,研究提出“4+6+N”产业导向。面对疫情冲击,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优势凸显,实现了较快增长,1-9月,外商投资合同金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左右,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约3亿美元、同比增长393.2%;25家企业被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认定为总部企业,各类总部企业达60家。
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深入推进“3320”数字战略,聚焦“十百千万亿”发展目标,持续提升在线新经济贡献度。虹桥临空数字经济产业园扩容升级为“虹桥之源”在线经济生态园,成为市级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和上海数字经济在西部的重要布局。生活数字化转型成效突显,数字惠民水平不断提升,启动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养老)建设,上线长宁“数字民政”信息平台;获评全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基座系统功能模块本地化部署;北新泾街道智慧社区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治理数字化集成高效,“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一网通办”实际办件网办率93%左右,全程网办率近90%,“一件事”办件量约23万件,位居中心城区第一。启用数字长宁体验馆,江苏街道“数智愚园”获评第二届上海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新建5G基站276个,累计建成5G基站1849个,实现了全区5G信号的基本覆盖。
虹桥智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现。虹桥智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被评为上海市唯一优秀示范基地。制定并落实2022年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携手创投机构和行业头部企业,聚焦数字文娱、时尚消费、绿色科技、生命科学、品牌时尚、开源社区等主题,搭建政策、资本、载体、人才、技术、应用场景等对接平台,召开7场创投沙龙,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编制“长宁双创地图”,梳理整合区域内双创载体、政府服务机构、科技服务平台、大院大所、产业载体、双创联盟、投资机构等要素,提高长宁双创显示度。
表2 重大战略推进落实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一批政策措施先行先试 |
l 新增完成“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外资举办养老机构、设立跨区域社会组织”等5项高含金量政策。 l 耀中国际成为全市首家试点面向全国招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l 市出入境局将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宁片区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受理权限和“双创”示范基地4项出入境政策下放长宁区出入境办。 l 研究提出“制定跨境流动数据目录和白名单、建立跨境资金自由流动试点、支持、复制试点港澳药械通项目”等10条政策升级版建议清单,取得市级部门原则支持并上报国家。 |
一批功能平台升级显效 |
l 成立全市首批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虹桥分院),深化拓展虹桥友谊联盟、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大虹桥中日企业交流发展联盟、“虹桥智谷”CTOU 首席技术官联盟等平台功能。 l 设立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大虹桥服务站,研究推进虹桥财富管理走廊、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平台建设。 |
一批重大项目牵引支撑 |
l 加快联影智慧医疗产业园、春秋总部办公楼、宜家荟聚购物中心、临空12号地块等重点项目建设。 l 1-10月,我区累计建成5G基站1849个,实现全区5G信号的基本覆盖。 l 机场集团“空地一体、多网融合的‘5G+数字孪生’国际航空枢纽应用示范”项目获批国家新基建项目。 l 光大安石虹桥中心、东虹桥中心、新华庭等36万平方米优质载体竣工交付。 l 推进晶耀虹桥、国展中心改造等标杆性项目建设。 l 完成外环线抬升、迎宾三路东延伸项目前期工作,北翟路协和路C型天桥开放联通。 l 创新载体能级不断提高,截至目前,我区共有科技园区6家(含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家。 |
一批重点企业蓄势赋能 |
l 金虹桥国际中心成为今年全市首幢“百亿楼”。 l 携程、神州数码等16家企业被认定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首批贸易型总部。 l 拼多多、携程连续三年进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强榜单》前20名。 |
(三)凝聚稳增长合力,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韧性持续增强。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受到本轮疫情的冲击前所未有,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区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和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全力以赴打赢经济恢复和重振攻坚战,主要指标“边际改善”,经济运行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4%,实现由负转正;1-10月,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5亿元,同比增长0.9%;三大需求呈现逐步回暖态势,1-10月,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完成10156亿元,同比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0亿元,同比下降12.2%,较前三季度收窄1个百分点,降幅持续收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同比下降10%左右,较前三季度收窄近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完成170亿元左右,实现正增长。
助企纾困政策助力企业信心恢复。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上海市多轮助企纾困政策,打好政策与服务的组合拳,全力稳定市场主体、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截至9月底,各类纾困支持资金超161亿。其中,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近79亿元;在全市率先完成100%区属国有和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在租租户租金减免工作,共计减免租金4.6亿元,惠及3300多户,并有序推进新三类房租减免落实工作;受理困难行业稳岗补贴超2500万元,惠及企业500多家,稳定就业岗位4.2万余个;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制定并颁布《长宁区中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贴费实施办法》,惠及企业476户,“长宁企业贷”政府担保贷款余额首破16亿元,搭建银企交流平台,累计发放超21亿元融资支持、惠及180余家企业;积极回应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诉求,推出“乐创1+N”金融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已为百余家企业办理创业担保贷款5210万元、融资授信1.9亿元左右。
重点产业能级发展再提速。坚持锻长板和补短板并重,持续推动集群式、高端化的产业发展,重点产业能级和贡献度不断提升。1-10月,“3+3”重点产业完成综合税收230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新一轮疫情防控政策和民航新政叠加效应,助力航空服务业逐步恢复。“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尚街X创邑Space”被评为首批上海市直播电商基地。时尚创意产业聚焦生态圈建设,我区被授予“上海时尚之都建设示范区”称号。生命健康产业加速发展,制定《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3-2025年)》,形成东中西三区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赋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业补短板效应逐步显现。制定智能终端、元宇宙、低碳行动方案,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实施“总部增能”计划,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举办3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重点外资企业圆桌会议,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长宁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正式运营,持续提振外资企业发展信心。
表3 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加快推进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
l 推动虹桥机场开通国际远程航线,优化国内优质商务航线网络,打造国内国际精品枢纽机场。 l 推动中国东航、东航股份、东航金控、东航物流等4家总部企业落户长宁。 |
持续推进“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建设 |
l 推荐三家企业参加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综合评价。 l 推动百秋、翼健分别与天猫生态实验室合作,打造数字创新生态。 l 组织和指导氦豚、唯链参加国家商务部商业创新项目大赛。 l 容么么数字中心直播基地正式运行。 |
推动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 |
l 成功举办上海时装周MODE服装服饰展相关活动,积极参与2022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承办“三品”全国行之上海制造佳品汇活动。 l 上生·新所、尚嘉中心等13家单位荣获2021年“时尚100+”称号,区商务委获得2021年“时尚100+”最佳组织奖。 l 深兰科技、滨阁丝绸荣获2021年“市级设计引领示范企业”认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业设计中心、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设计中心荣获2021年“高校设计创新中心”认定。 l 推荐9家企业申报2022年上海“品牌100+”。 l 发动地素、Grace Chen、上服大地风衣等多个区内品牌积极参与2022年市品牌示范引领企业、市级设计引领示范、市级创新中心等申报。 l 推动“时尚名品”活动成功落地。 |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l 制定《长宁区关于深化数字化转型,培育“元宇宙”新赛道的推进方案》,探索“元宇宙”新赛道布局。 l 我区10家企业参展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l 长宁区人民政府与上海爱奇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爱奇艺奇声智能配音研发中心”项目、与宁普时代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智能换电生态大数据应用中心”项目、与上海兴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Exands 智能边缘云服务中心”项目完成签约。 l 3家企业顺利通过2020市级小巨人(培育)企业验收评估。 l 寻梦信息技术、豹云网络、众源网络乐言科技、百琪迈等共13家企业入选2022年市“双百企业”,其中7家收入百强企业、6家高成长百强企业。 |
推动生命健康产业稳步增长 |
l 制定《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动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建设。 l 修订大健康产业政策,新增医疗器械研发上市和进口,化妆品、医美产品运营等方面的扶持。 l 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大虹桥服务站、长宁区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支持服务中心等一批综合性服务组织和功能性机构落地长宁。 |
补强金融服务业 |
l 推动金融企业集聚发展,完成我区首批3家金融科技企业认定。 l 向市金融局报送3家企业纳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累计共报送15批次、300家企业,获得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资格。 l 协助3家融资租赁重点企业申请市级融资租赁专项财政扶持资金,涉及扶持资金3597万元。 |
投资促进企业服务工作精准发力。紧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两大战略机遇,持续发挥“1+8+4”联合招商模式的资源优势和双周调度等招商工作机制优势,推动全区形成招商合力,招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1-10月,新增落地企业3655家,其中重点项目635家,上当年引进重点项目产税19.25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72幢重点商务楼宇平均税收落地率57.8%,亿元楼29幢,其中金虹桥成为今年上海市首幢税收百亿楼。深入推进“三级三系”企业服务机制,制定《长宁区防疫情、稳经济企业大走访行动方案》,加大联系走访企业力度。深化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功能,持续打造“大虹桥商务会客厅”和“长宁服务企业大讲堂”两大品牌。截至9月底,各街镇、临空共联系走访企业15301次,累计收集诉求共4549项,已答复诉求共4288项,答复率100.00%,解决率94.26%。
消费动能持续恢复。强化“长宁购物”品牌,充分发挥“五五购物节”、上海电子消费券及节庆活动带动效应,持续推动数字商圈和特色商街建设,以数字化赋能实体商业;紧抓“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建设契机,深化首发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力度,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积极对接进口博览会并承接溢出效应,第五届进博会我区参展企业新增5家,合计达33家;我区交易分团成交采购金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左右,采购金额创历届新高。全球首个“数字人民币数字贸易创新孵化基地”落地长宁。
表4 消费提质扩容相关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激发消费动能恢复 |
l 推进“盒马跨境GO”新零售模式落地东虹桥中心,打造新零售消费场景。 l “凯田集荟”凯田路分时步行街正式开街。 l 成功举行上海邻里生活节启动仪式和第三届长宁区“五五购物节”。 l 发动区内1000家企业参加“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活动。 l 举行“2022年(春季)全国消费促进月·上海”启动仪式。 l 1-7月,累计引进超50家,包含全国首店5家,居全市前列。 |
进博会溢出效应明显提升 |
l 4家企业参加今年的“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评选。 l 吸引8个重点项目落户我区,投资规模共计45.87亿元。 l 推出众多全球首发新品,其中,住友电工全球首发“高精度光纤熔接机新机型T-402S”,纽仕兰发布全球首款进口碳中和牛奶。 l 大虹桥中日企业交流发展联盟与日本中日数字总商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l 与市商务委、东方国际、会展海关等机构联合举办第五届进博会倒计时50天暨“迎进博品质生活节”发布会、“新格局、新合作、新成果”发布与签约仪式、上海首届数字贸易论坛等优质活动。 |
(四)深化改革创新力度,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长宁优化营商环境5.0版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十方面174项重点任务。深化准入准营便捷,扩大“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推进“一业一证”改革“25+X”行业的探索落地。全市首发《注册许可容缺办理事项清单》,制定容缺受理的8大类事项清单。有序推进食品“一址两用”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对38个注册许可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主体类型“全覆盖”、业务事项“全环节”、申请办理“全天候”。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达成合作协议。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表5 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实施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持续加强制度创新 |
l 制作《长宁区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一图读懂并发布。 l 做好2022年营商环境迎检测评工作部署。 l 推动不动产领域审批改革,实现企业间不动产交易“先证后税”登记模式。 l 核发全市首张智能小吃机自动售卖食品经营许可证。 l 制作并发布《长宁区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及一图读懂。 l 完成一级、二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中心城区综窗改造试点工作,在全市“一业一证”工作会议上作为唯一区进行经验交流。 l 支持食品经营许可审批及食品经营新业态发展,助力“AI+食品”“巴士+食品”“食品研发中心一址两用”等新业态跨界融合发展等。 l 扩大“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新增互联网电商、养老院、游泳馆等业态,业态数量位居全市第二。 l 制定《长宁区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管理操作意见》,实施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周桥街道作为首个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管理单位开展试点。 l 积极推动美腕、百秋、乐芙兰、拼量、彩贝壳、知定堂等区内6家企业,共同发出制定直播团体标准倡议。 |
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
l 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持续清理,共清理19项各类证明事项。 l 落地《关于加强复工复产法治保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安排,推出10项法治保障举措,加强复工复产法治支撑。 l 启动“Legal Hi宁好法治”营商服务项目,创新打造“长宁法商前沿”直播平台,开展在线普法、云端授课,疏导化解民营企业法律难题。 |
创新推进信用建设工作 |
l 制定发布《2022年长宁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梳理制定2022版信用三清单,并配合市平台二期建设,做好区平台功能优化升级。 l 依托市信易贷平台数据及评价模型,对企业进行信用画像,用信用赋能融资,精准助力企业纾困,截至目前,共有46家企业获得了2.98亿元贷款。 |
持续实施质量强区战略 |
l 制定年度质量工作计划,发布《2022年长宁区质量发展工作要点》。 l 积极推动“上海品牌”认证工作,我区新增1家企业通过“上海品牌”认证。 l 积极申报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项目建设。 l 搭建在线新经济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线上查询、线下服务的模式。 |
科创和人才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厚植人才富集优势,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在全市率先试点人才引进落户审批全程网办,打造“无接触”“不见面”服务模式。率先试点人才引进市场化评价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解决航空服务业企业重点人才落户痛点问题。聚焦“精益创业”,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开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实施留学回国(境)人员过渡期内租住人才公寓支持政策。实施留学回国(境)人才专属安居政策;聚焦留学回国人员落户新政,全市首例运用新政引进的留学人才落地长宁。
表6 人才服务工作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提升人才综合服务功能 |
l 对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境)人员最长提供12个月、最高提供4.5万元的租金补贴。目前,670余人通过审核。 l 截至目前,为14家单位的51名人才开展全程网办试点。 l 加大线上人才政策宣传,推出“宁听我讲”品牌,开展27场直播宣讲,累计观看17295人次。 l 截至目前,共办理人才类落户4601人。其中,人才引进1341人,居转户1622人,留学生落户1630人(去年全年办理总量的4倍)。 l 持续做好优秀人才租房补贴工作,惠及3000余名人才。 l 截至目前,审批通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4169件。 l 5人入选上海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 l 组织开展硕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和科技之星团队暨“凝青杯”青年英才挑战赛“科技创新”赛道等评选工作。 |
科创工作创新推进 |
l 面向全区开展疫情防控、交通出行、就医健康等9大领域创新应用场景申报,已征集6个应用场景。 l 226家企业申报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量同比增长32.7%。 l 多家企业入选中国科协2022年度“科创中国”榜单,中科院硅酸盐所-高导热氮化硅陶瓷基片入选先导技术榜,深兰科技等4家企业入选新锐企业榜,上海上创新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入选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榜。 l 举办长宁区科技创新主题论坛活动。 l 推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目前已启动首次早餐会。 l 举办2022长三角数字经济峰会,成立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虹桥分院)和“长宁数字经济金融服务枢纽”。 l 筹办2022“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134家企业参赛,我区39个项目获市级创新资金立项。 |
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全力推动实施《长宁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一批、整合一批、清理一批”改革工作,加快国有企业转型步伐,推动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激活体制,国企改革“三个一批”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推动17家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优化改革、激励约束机制改革等各类改革;推动45家企业完成“关停并转”。大力推动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监管效能,截至目前新长宁集团、上服集团、万宏集团、九华集团已完成系统建设,预计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表7 国资国企改革推进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
l “三个一批 ”改革工作取得较好成效,4家企业开展股权优化改革,9家企业完成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方案;29家企业完成整合;16家企业通过注销、破产清算、合并重组等方式,完成清理。 l 九华集团与光大安石成立“融美·市集”混合所有制运营公司。 l 新锦华公司、上服置业公司开展整体改革。 |
企业转型发展取得成效 |
l 新增3家养老服务设施和391张养老床位,截至目前累计已有29家养老服务设施和1132张养老床位。 l 长宁路250号养老院建成并开业;长宁区第二社会福利院正式开业;万宏养老服务设施在全区各街镇覆盖率达到90%。 l 新增8个九华邻居里社区商业项目,面积达1.89万平方米;截至目前累计建成34个九华邻居里社区商业项目,面积达5.5万平方米,各街镇覆盖率达到100%。 l 万宏养老完成“上海品牌”自评,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加入长三角国资养老产业发展联盟。 l 九华集团创新开发“美天菜小睿”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打造崇明蔬菜供运销一体化供应链平台模式。 l 上服集团联合设立“长三角旗袍文化发展联盟基地”;新增“上服智谷”数字化园区。 |
(五)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区品质
城市更新成果显著。编制《长宁区城市更新2022-2024年行动计划》,重点开展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片更新,推进“东、中、西”整区域改造提升。愚园路城市更新不断优化完善,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完成规划评估和修编,“静雅武夷”街区形态初显。与地产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完成国展中心及周边地区城市更新项目控详规划调整。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集约开发节地模式入选自然资源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并向全国推广。制定《长宁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2年城市更新项目补贴约800万元,合计撬动社会资本总投入约1.7亿元。
表8 城市更新和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城市更新成效显现 |
l 愚园路1088号医药职工大学二期项目竣工,愚园路984-1008号等项目正在推进装饰;定西路新微智谷T2项目完成基本装修装饰。 l 武夷路320MIX、304“我家菜场”项目竣工并正式营业,武夷路155号“新象限·武夷”、嘉华2A2B等项目有序推进。 l 上海影城立面改造项目、光华医院改扩建项目、百联西郊改造项目等更新工程方案完成审批,新虹桥中心大厦裙房项目完成业态定位。 l 形成国展中心及周边地区城市更新初步方案,完成一纺机商办地块控详调整,全力推进汇川路北块等一批项目控详调整初步方案编制。 |
重大项目持续推进 |
l 推进架空线入地及杆箱整治、苏州河民心工程、停车难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 l 东航综管部项目、上生新所二期、金虹桥国际中心外广场提升项目开工,计划竣工项目均在推进内外装饰工程。 |
城区环境品质持续改善。持续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在中心城区率先建立整区域街镇林长制度,在全市率先启动开展“市容环境观察点”建设,推进中山公园围墙打开和品质提升工程。基本编制完成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与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签署“双碳”战略合作协议,市级充电桩示范小区项目数量居全市首位。
表9 城区环境品质提升推进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
l 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5%,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PM2.5均值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微克/立方米,全市并列第二。 l 9个市考断面全部达标;水质优Ⅲ比例100%,比去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 l 新建公共绿地1.88万平方米;完成街心花园(口袋公园)3座,绿道1.1公里;完成立体绿化建设2.56万平方米。 l 推进中山公园与苏河华政段融合开放,调整优化20路公交站点,推动“六个百年”进一步融合,进一步挖掘“华东第一悬铃木”生态文化价值。 l 加快建设3个美丽街区、8个海绵示范工程。 l 贯彻落实全市“一江一河两高架”景观照明优化提升工作要求,完成延安高架沿线4栋楼宇亮化施工及调试,研究制定苏河沿线重点楼宇亮化建设方案。 |
双碳战略加快落实 |
l 制定出台《长宁区支持节能减排降碳实施办法》及配套操作细则,完成首批17个项目评审,补贴资金1000余万元。 l 推进临空SOHO实施节能综合改造,建筑面积为34万平方米;完成对临空SOHO、南丰城、上海勘测设计院3个楼宇的能源审计。 l 推进清池路养老院、光华医院、西郊百联改建等项目加装光伏,全年完成光伏建设727.5千瓦。 l 制定2022年长宁区为民办实事充电桩建设工作方案,申报23个市级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 l 完成8个社区生境花园建设。 |
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积极推进市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北横通道长宁路(定西路-江苏路)路面恢复和配套绿化建设、真光路跨苏州河桥建设;开展外环抬升前期研究、迎宾三路东延伸工程方案。全力推进区重点工程建设,福泉路地道、通协路人行天桥等改建工程开工;光华医院异地迁建项目和清池路养老院新建工程完成专项债发行并开工;紫云路道路改建工程竣工通车,临空核心四街坊地下勾连工程和C型天桥开放。持续推进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新开工道路8.5公里,全年竣工25公里。有序推进经济楼宇开竣工,东航综管部项目、程家桥街道250街坊39/1丘II-P-04地块、天山路680弄和上生新所二期等4个项目开工,总建筑面积39.7万平方米;文化大厦、金地商置、机场集团N1-05等3个项目竣工,总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
(六)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城区治理更加高效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城运平台3.0版建设,汇集上线26个应用场景,打造具有长宁特色的数字化城区治理体系。通过创新“免申即享”服务、深化“一业一证”改革、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范围等,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积极探索“好办”“快办”服务,打造多项政务服务“爆款”产品。丰富随申办长宁旗舰店服务功能,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深化线上线下业务协同,试点社区居委城运工作站建设。推动“两个集中”和“综合窗口”改革,优化线下窗口服务,全区政务服务好评率超过99.9%,差评按时答复率100%。持续推进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全区累计建成自助服务专区43个,终端办理业务超过15万件。
城区精细化管理落实落细。聚焦城市软实力提升,深入推进新一轮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架空线入地及杆箱整治,打造全市第一个无架空线全要素示范街区。深化违建治理,稳步推进零违建居委及示范街镇创建,初步构建起联管共治的存量违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无碍城市”、“无废城市”建设,优化提升全区盲道建设,成功纳入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不断完善林长制建设,在中心城区率先完成整区域街镇林长制制度建设工作。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工作,我区36个河道断面全部达标。探索创新长宁区垃圾分类实效提升的新路径,推进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置,提升可回收物资源化回收服务水平,试点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一体化监管。推动市容建设全过程民主,在全市首发市容环境观察点制度,年内全区共建成9个市容观察点。
表10 城区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进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持续推进城区综合治理 |
l 截至10月底,全区拆除存量违建139处、8691.2平方米;拆除新增违建15处、244.64平方米;动态新增违建整改完成率100%。 l 新创4个零违建居委(单元),向市精细化办申报创建3个示范街镇。 l 违法广告设施、违法户外走字屏拆除率100%; l 编制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规范“三色装袋”分类法,继续推进装修垃圾数字化清运模式。 l 在苏州河景观道周边试点无烟蒂道路。 l 组织对户外招牌、广告设施、景观照明等设施进行安全告知和检查,告知对象7837个,抽查对象1778个。 |
持续推动市容品质提升 |
l 1-10月,累计完成专项垃圾清运2273车次共3679吨,短驳集中隔离点医废垃圾66941桶。 l 全面推广覆盖居民区装修(大件)垃圾三种清运新模式,推进专用箱清运模式123个点位、固定箱房清运模式244个点位、预约交付清运模式298个点位。 l 完成创建“一网统管+城市家具”“一网统管+市容观察点”数字化管理应用场景,启动开发数字市容信息化系统2.0版本。 l 完成区级和10个街镇林长办建立、挂牌和林长制公示牌设置;朱家浜、午潮港获全市第一届“美丽河湖”系列典型选树活动“美丽河湖”称号。 l 在虹桥体育公园凌空驿站内设置区林长办示范办公室,成为长宁西片区绿化行业综合党建的重要阵地。 |
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全力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试点建设风险隐患综合研判平台并在全市展示推广。巩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建设成果,开展基层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调研。深化拓展创新社区治理“一街一品”项目,今年10个项目均已启动并有序推进。不断深化“家门口工程”建设,落实街镇社会工作综合站建设。深入推进法治城区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聚焦电信网络诈骗等高发类案,形成常态长效反诈机制。有序推进“守安全、稳价格”专项行动开展。推动对口帮扶与合作交流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表11 城区安全运行和社会治理工作推进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全力保障城区安全有序 |
l 潜在被害人见面劝阻率达到100%,全区60%居民小区电信网络诈骗“零发案”。 l 累计开展执法检查7439次,教育劝阻3160次,督促整改2556次;未发生火灾亡人事故。 l 连续7年实现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零燃放”“零火灾”“零伤亡”。 |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
l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我区基层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调研。 l 推进居委会现场管理和社区“绣工”锻造项目。 l 继续推进社工队伍阶梯培养计划。 l 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
(七)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兜牢民生基本保障底线
“老小旧远”难题加快破解。聚焦养老服务保障提质增效,优化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加速智慧养老应用场景落地,打造全市首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示范赋能中心,入选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区)。稳妥推进托幼一体工作,新增5所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托幼一体占比提升至41%。加大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力度,建立“家—校—社—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全市率先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街镇全覆盖。全力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新式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等项目建设,超额完成精品小区建设任务,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表12 解决“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工作推进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
l 建成3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日间照料中心、16家助餐点;新增200张养老床位;完成“适老化改造”400户,为高龄独居老人家庭新增烟感报警装置3000台。 l 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2.0版本初步成型;建立长宁区首个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实训实验基地。 l 新增区级示范睦邻点20家,申报市级示范睦邻点10家,全区共有睦邻点337家。 l 1-10月,全区各类社会救助共发放救助金额1.93亿元,惠及26.01万人次。 |
持续改善居住环境 |
l 预计全年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全区完工301台、签约510台,。 l 推进新式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计划。 l 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9个,涉及房源8465套;超额完成529套人才公寓的认定工作;核拨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支出约4977.35万元 |
就业和社会救助等基本保障持续兜牢。坚决贯彻落实各项稳就业政策,全市率先拨付首批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补贴,举办“职等你来就业同行”百日千企万岗高校毕业招聘及“三进三送”就业服务周等系列活动,加强创业孵化基地载体建设,着力推动职业技能水平提升。深化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工作机制,建立动态数字社会救助政策库,推动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发展,持续打造“物质+服务+心理”的综合救助格局。推动干休所机构用房、退役军人之家和双拥微展厅建设。
表13 就业、社会救助等保障工作推进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扎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
l 1-10月,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3750个,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542人,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322人,帮扶引领成功创业779人,募集见习岗位778个,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5300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663人。 l 在全市率先拨付首批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补贴。目前已拨付困难行业稳就业补贴2662.38万元。 l 培育初创组织470余家,吸纳劳动力就业600余人,为创业者提供各类服务1400余起。 l 办理人才类落户4601人。其中人才引进1341人。 l 开展各类线上招聘会47场,发布招聘岗位68690个。 l 探索建立欠薪平台线索分类办理工作机制,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
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
l 1-10月,共发放各类社会救助救助金额1.93亿元,惠及26.01万人次。 l 完成低收入群体“抗疫期间菜价临时补贴”和临时价格一次性补贴发放工作,涉疫临时救助61人次、滞留人员救助238人次。 l 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共计2429.19万元,惠及10.08万人次。 l 3个街镇建成救助顾问实体工作站,其中新泾镇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入选2022年上海民政系统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 |
深入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
l 完成2021年秋冬季231名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收尾工作,实现退役士兵接收安置率100%任务目标。 l 核发无军籍退休职工退休工资、易地退休人员、已故离休干部遗属物业补贴840万余元,发放企业退役复员干部、军校生等服务对象各类生活及节日补助242.4万元,发放义务兵优待金1350.2万元。 |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各类教育品质,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我区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光华医院获评全国中医特色重点中医医院,区妇保院完成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复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质量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加强文旅资源整合,持续打响舞蹈、音乐、演艺、阅读四大文化品牌。着力推动体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娄山关路445弄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构建广覆盖、多维度、立体式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形成更加有内涵、有颜值、有温度的家门口幸福美好生活场景。
表14 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升级工作推进情况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 |
l 在全市率先完成教育数字化转型基座系统模块本地部署。 l 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合作共建“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推进学生芯片实验室建设。 l 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学生应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l 试点设立首个面向全国招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l 长教院构建卓越教师发展“五点三位”评价系统、天一小学探索开展“双减”背景下校本作业效能评价入选“2021年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
加快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
l 3家三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首批上海市示范性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 l 加快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实现区属15家医疗机构七个应用场景全覆盖;建成智慧卫监可视化监管平台和可视化应用场景。 l 启动区精卫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l 创建5家上海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
推进文体事业发展 |
l 以“何以爱长宁”为主题,打造6条巴士微旅行线路。 l 完成智慧图书馆建设试点;加快推进“数字文化馆”市级试点项目。 l 器乐作品《爱上这座城》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政府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l 完成15个市民益智健身点新建及更新、3条市民健身步道建设、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翻新、3个市民健身驿站建设、4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完成3个公共体育场馆的数字化,高危项目数字化赋能建设。 l 成功举办“长来赛·宁健康”品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共计40余项活动,覆盖人群12万余人次。 l 有序推进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娄山关路445弄等项目。 |
统筹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 |
l 编制全市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三年行动计划并已启动第二轮工作,建设全市首家社区营造中心和开设常设展览。 l 编制全市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三年行动计划并已启动第二轮工作,建设全市首家社区营造中心和开设常设展览。 l 推动苏州河华政段破墙退岸,打造中山公园周边慢行空间网络。 |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年,是执行“十四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年,是长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的关键年。长宁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长宁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抢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两大机遇,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聚力“虹桥之源”,加快实施“最虹桥”引领行动
围绕“最虹桥”引领行动部署,聚焦开放特征最鲜明,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争取《总体方案》中“虹桥机场国际航运功能、保税维修”等高含金量政策取得突破性进展;用好用足虹桥商务区外国人永久居留权推荐办理绿色通道、设立投资类企业绿色通道、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创新政策,打造东虹桥营商环境的崭新名片。聚焦高端产业最集聚,优化产业功能布局。依托机场东片区脱胎换骨改造以及春秋总部、东虹桥中心两大载体建设,打造虹桥国际航空总部基地,推动东航系“2+4+N”产业布局落地;积极承接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强化“6+365”平台展示体验功能;加快建设大虹桥生命健康创新中心、联影智慧医疗产业园、虹桥财富管理走廊建设。聚焦城区功能最完备,强化关键基础支撑。推进宜家荟聚、临空12号地块、春秋总部地块、天山路680弄、虹桥31号地块等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动外环线抬升、迎宾三路东延伸项目开工,构建“大运量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低运量地面公交”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聚焦辐射作用最突出,做强区域核心功能。高水平建设大虹桥企业会客厅,依托长宁区创投沙龙、长三角企业家圆桌会、虹桥临空企业家联合会等平台,打造“内循环”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建设长三角“人民广场”;深化推进与昆山市、苏州相城区、湖州吴兴区等战略合作,加强与锡东科技产业园、苏州工业园区等对接互动。
(二)深耕“数字长宁”,进一步激发数字化转型变革力
不断把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强化统筹协同。发挥数字化办牵头作用,落实重点工作专班推进机制,及时跟踪重大项目进度。激发产业动能,重点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打造若干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场景和品牌项目,加快“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建设,布局建设上海硅巷,吸引智能硬件、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企业向长宁集聚;大力推进中国网络视听国际传播示范基地、大虹桥数字中心直播基地建设,推进数字出行园(携程)建设,加强与天猫生态实验室合作,引进生态链相关企业。丰富应用场景,鼓励各单位积极参与市级示范项目和标杆场景申报创建,形成一批值得推广复制的场景清单。创新数字治理,不断完善“一网通办”全方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一件事”业务流程再造,持续深化长三角“一网通办”,深化“一网统管”观管防一体化建设。依托新微“三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长宁“科创中国”品牌与“双创”深度融合,努力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区。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稳增长主要指标,夯实稳增长工作专班机制,以重点区域发展和重大项目落地为牵引,实现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良好态势。持续发挥“1+8+4”联合招商模式的资源优势,抢抓“虹桥”“数字”两大重要战略机遇红利,凝聚招商合力,比学赶超,推动招商工作做实做优。持续深化“三级三系”服务体系,以优质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动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为稳定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盘提供有力支撑。办好“五五购物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发挥长宁“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优势,激发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全力推进总部增能行动不断升级,吸引更多高质量外商实际投资。
表15 稳增长主要任务
重点工作 |
主要任务 |
提升招大引强实效 |
l 强化战略赋能,持续创新招商方式,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长宁。 l 围绕我区“4+6+2”产业导向,聚焦2231家重点企业、72个重点楼宇,努力挖掘招商潜力。 l 加强与德必集团“走出去、招进来”招商模式的探索实践,提升招商实效。 l 充分利用进博会等重要活动举办的招商推介契机,争取更多项目落地。 |
促进企业服务增值 |
l 加强重点企业走访服务力度,提高企业诉求解决率,夯实重点企业压舱石作用。 l 加大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推动政策赋能企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发展动力。 l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全区企业诉求流转和解决机制,解决企业发展难点痛点问题。 l 继续做强“长宁企业服务大讲堂”,定期举办政策宣讲、涉企培训。 l 推出“大虹桥商务会客厅”系列品牌活动,为企业搭建生态合作平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l 加强“营商通”系统、“企业服务小程序”等信息平台的实际运用,形成企业诉求闭环管理、助力企业服务效率提升。 |
促进有效投资良好态势 |
l 基本实现内环内市政道路架空线全面入地,同步全面启动中环内市政道路整治,计划全年开工30公里以上,竣工25公里以上。 l 按照《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落实民心工程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建设苏州河服务驿站,落实滨河区域一体化养护机制。 l 全面提升跨苏州河桥梁,重点打造剑河路、江苏北路跨苏州河桥梁。 l 推进经济楼宇载体建设,计划开工2个项目,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l 积极推进智慧公共停车场库及智慧道路停车场建设,计划推进2家智慧场库和2条智慧道路停车场建设。 l 积极配合市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北横通道江苏路二级匝道建设;继续推进外环抬升前期研究及手续办理工作,开展我区外环线(长宁段)交通功能提升配套路网完善研究。 l 开展区重点市政工程建设,推进福泉路地道、通协路人行天桥、临空核心四街坊地下勾连工程通道四8.2米段、协和路(通协路-北翟路)道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建成;推进紫云西路地道、天元街项目开工;继续推进外环区配套路网专项规划报批及四纵十八横方案深化;推进万航渡路下穿一纺机等项目前期研究。 l 完成北翟路剑河路公交终点站新建工程。 l 持续推进迎宾三路东延伸工程方案、东虹桥区域交通改善项目,配合市交通委深化研究泾阳路过苏州河人非桥、北横通道中运量东、西延伸方案。 |
促进消费能级提升 |
l 优化中山公园商圈空间布局,深化特色商业街建设,打造嘉华项目成为时尚创意新地标。 l 推动A.F.A融侨中心、金地新华道落地建成有地域特色的新兴商业体。 l 加快临空商圈提级赋能,助力东虹桥中心业态能级提升,推动西郊百联购物中心改造。 l 优化中山公园商圈“苏河湾—中山公园”片区滨水夜间休闲区域建设及新华商圈定西路餐饮休闲特色街、上生新所、幸福里等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建设。 l 以虹桥—古北商圈、临空商圈为重点,深入探索商圈数字化转型。 l 持续跟进盒马跨境GO东虹桥模式运营情况。 l 依托中国银行、东方国际、东浩兰生、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市外商投资协会、市贸促会等机构,策划系列进博活动,扩大进博会溢出效应。 l 举办“商务会客厅”系列活动,为企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 |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
l 持续做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圆桌会议”品牌活动,提振外资企业发展信心。 l 加强与市商务委、市贸促会的紧密合作,争取RCEP经贸活动落在长宁。 l 加强与市商务委对接,跟进运输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区创建进展情况。 l 以15家全市首批数字贸易100家创新企业为发力点,推动数字贸易发展。 |
(四)着力提升产业能级,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
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优势产业生态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航空服务业集聚发展,以龙头类企业为引领,不断增强航空产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引领力。借助“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打造契机,持续挖掘在线新经济企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围绕数字消费做强优势,提升“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影响力。全力推动上海时尚之都建设示范区建设,做强时尚创意产业生态圈。持续培育并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加快长宁区生命健康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加大人工智能领域标杆企业培育力度,加速锻造金融服务业新优势。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抢占热点产业发展先机。
表16 推动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重点工作 |
主要任务 |
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
l 聚焦东航等重点企业系,提高航空产业链的高附加值。 l 开展航空产业政策宣传,辅导企业申报航空产业专项资金项目。 |
持续发展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 |
l 助推百秋“东虹桥数字中心直播基地”和首批上海市直播电商基地“尚街X创邑Space”等建设,加速培育“旷世传声”“乐芙兰”等新一批直播基地。 l 支持拼多多拓展海外跨境业务。 l 用好上海市直播电商联盟,壮大新媒体人才培训基地,以直播经济为杠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
提升时尚创意产业显示度 |
l 发挥环东华时尚圈资源优势,做强时尚设计、全媒体、娱乐演艺、影视服务、会展、IP授权和管理等细分领域。 l 支持时装周MODE展、创意城市论坛、上海创博会、IP授权业展配套活动等品牌活动在长宁举办。 l 支持创邑愚见、上生新所二期、上服智谷、FICS.新华365、德必大虹桥WE“国际数字时尚创新中心”项目、时尚园改建项目。 l 依托东华、天猫实验室等专业资源,积极与zara、GraceCHEN等知名品牌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
做优做强人工智能产业 |
l 加强科技政策的宣贯,拓展技术合同认定、高新成果转化等普惠性政策的知晓度。 l 加强数字长宁体验馆建设,打造创新交流平台。 l 聚焦智能硬件、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产业,做好创新产业研究,吸引优质企业集聚长宁。 |
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
l 积极打造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新地标。 l 依托区内丰富的医疗资源,推动一批数智医疗项目落地。 |
促进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 |
l 依托两大金融园载体资源,持续推进金融产业项目引进力度和速度。 l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做好私募投资基金分类处置、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网贷领域风险排摸等工作,稳妥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 |
(五)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持续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坚持持续深化与探索创新相结合,在政务服务、贸易便利、企业服务、人才保障、法治环境等方面继续推出一批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举措。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落实“人才荟”逐梦行动工作要求,努力实现人才服务“最虹桥”。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资产布局,完善国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提高国资国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表17 深化改革创新主要任务
重点工作 |
主要任务 |
深化商事制度创新 |
l 持续推进“一业一证”改革。 l 积极探索试点在食品研发中心基础上核发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助推企业实现食品试验基地的商业化生产能力。 l 搭建在线新经济灵活就业人员孵化平台,拓展在线新经济灵活就业人员注册工作。 l 积极对接市级相关部门,修订《长宁区企业住所登记管理细则》。 l 打通区内“好差评”“12345”“帮办”的评价考核体系。 l 依托随申办移动端,继续推出一批体现长宁特色的“好办”“快办”服务项目。 |
推进监管服务模式创新 |
l 继续开展小餐饮达标创建工作,试点移动监管计分小程序,并纳入街镇网格化管理模式。 l 依托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建设,建立长宁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l 对标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区,打造国际精品城区的信用名片。 l 完成对接市信用平台二期建设,持续完善平台功能。 l 进一步规范“双公示”数据归集,建立5类行政管理常态化报送机制。 l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开展信用修复。 l 挖掘长宁信用建设特色应用,推动“信易贷”“企业贷”“金融店小二”“银税互动”形成合力。 l 推动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开展“信易+”专项行动。 |
推进虹桥智谷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
l 发布第一版“长宁双创地图”,提升双创载体标识度、贡献度。 l 与新微集团、东华大学科技园、浙大金融科技研究院等全链条双创服务机构、院校、“长宁双创服务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合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l 持续举办创投沙龙活动,携手创投机构或行业头部企业,搭建对接平台,实现跨界交流、沟通互联,助力创新创业氛围打造。 |
提升人才服务优势 |
l 继续实施留学回国(境)人员过渡期内租住人才公寓专项支持政策,并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完善。 l 深化人才引进全程网办、评价标准动态调整两项试点。 l 出台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专属支持政策,落实留创园实体空间。 l 积极推荐参评浦江人才计划,与海外引才机构开展合作。 l 举办系列创新创业赛事,大力吸引集聚海外优秀人才来长宁创新创业。 l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申请设立区计算机与数字技术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l 实施“伯乐引智”行动,吸引高端、新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聚,筹备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l 加大社会化运营人才公寓保障力度,进一步做大增量,做优服务。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
l 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资产布局,完善区管企业(集团)功能定位,提高国资国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l 推动区属国有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吸收合并等方式,引入各类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l 推动区属国企与央企、市企、民企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合作,积极培育上市公司。 l 推动区管企业集团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取得实效。 l 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和企业集团之间同类同质企业的整合,加快清理一批低效投资和企业,着力盘活低效资源。 l 推动万宏“五悦”养老、九华邻居里、上海服装等转型重点领域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升功能。 |
(六)积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持续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抢抓《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实施契机,探索建立城市更新机制,按照《长宁区城市更新2022-2024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60+X”项目的实施。坚持以长效机制夯实治理基础,全面完成第二轮美丽街区建设任务,“美丽街区”建设面积达到全区面积的60%,实现街镇全覆盖,持续提升城区环境品质。推进城区更新和建设,全面评估全区城市更新实施情况,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资源,加快工业用地升级。深化制度创新,针对性地探索容积率转移和区域平衡、土地复合利用等创新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和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保持我区9个市级考核断面持续达标。发布实施我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光伏建设,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探索构建长三角CN100-建筑碳中和倡议机制。继续推进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全覆盖,提升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水平。
表18 提升城区环境品质主要任务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区建设 |
l 实施新一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基本实现内环内市政道路架空线全面入地。 l 探索推进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片更新,重点推进国展中心项目实施。 l 加快推动一批存量转型、智慧低碳的楼宇更新示范标杆项目,全力推动虹桥地区经济楼宇提质增效。 l 全面提升跨苏州河桥梁,重点打造剑河路、江苏北路跨苏州河桥梁;开展虹桥路地铁站桥下空间品质提升方案研究。 l 推动嘉华、仪电、建工等重点项目按期完成并投入使用。 l 深化与地产集团战略合作,完成国展中心项目存量补地价和后续建设审批工作。 l 继续深耕“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人文新华”“漫步番禺”等示范街区以及苏州河、内环线等重点保障区域。 |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 |
l 持续推动既有公建节能改造,计划完成15万平方米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l 完成一批社区生境花园的建设;完成至少10个充电桩示范小区的建设。 l 继续推进区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开展2022年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 l 持续推进低碳发展实践区、低碳社区创建工作。 l 根据市级碳普惠实施方案,制定操作细则,鼓励区域内各领域减排项目与场景的开发。 l 开展《长宁区绿色生态系统构建规划研究》、《长宁区绿色基础设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推进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工作。 |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
l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项目启动。 l 加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对6家重点管理、36家简化管理的持证单位开展执行报告落实情况检查。 l 继续完善长宁“慧生态”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水平。 l 实施长宁路芙蓉江路周桥四号地块绿地等新建项目,做好一纺机地块公共绿地等征收工作,完成虹桥公园整体提升、长宁外环林带生态绿道驿站建设,启动海粟绿地绿化恢复工程。 l 完成数字市容信息化系统2.0版本建设,创建长宁区绿化市容行业管理数字化管理体系。 |
(七)深化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聚焦“两网融和”,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巩固深化业务流程再造、线上线下融合和智能应用创新;持续提升“一网统管”的精细治理能力和数字治理能级,探索建立基于“以虚强实”数字孪生城市的运行感知等新型功能,织密城市精细化治理“两张网”。持续推进《长宁区城市管理精细化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持续提升环境景观品质,不断锻造城市软实力。全力建设更具韧性的安全城区,持续净化治安环境,加快推进综合情报研判平台实体化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长宁。推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健全完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丰富“凝聚力工程”时代内涵和创新成果。高质高效打造“一街一品”项目,探索构建居民区、校区、园区、街区融合共治的社区共同体。
表19 提升城区治理水平主要任务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统筹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
l 深化“一业一证”改革,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范围,丰富随申办长宁旗舰店服务功能。 l 做好“一网通办”迎检各项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l 持续推进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 l 在固化完善“一网统管”3.0版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平台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安全运行的相关管理制度。 l 加强市、区、街、城运中心和工作站各级层面的数据互通,形成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闭环管理体系。 l 探索首席数据官(CDO)等改革创新任务的方案制定和试点推进。 |
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
l 继续推广覆盖完善居民区装修(大件)垃圾三种清运新模式及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全覆盖。 l 推进可回收物中转站建设,逐步构建更为完整、符合区情实际的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 l 重点整治共享单车乱停放、违法设置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跨门营业、占道堆物等测评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 |
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
l 聚焦“一江一河”战略,构建苏州河滨水典型示范区。 l 拓展社区工作室功能作用。 l 强化警情分析,坚持打击防范两手抓,并形成长宁经验。 l 细化落实骨干民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防空警报设施设备建设等阶段性推进任务。 |
确保城区运行安稳定 |
l 坚持打击防范两手抓,实现盗窃类刑事案件破案率超过95%、治安案件结案率超过65%、99%以上居民小区入民宅盗窃零发案,50%以上小区无电诈。 l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确保交通类110同比下降。 l 加强长宁数字民防管理系统建设,打造民防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 |
(八)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聚焦就业、养老、教育、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健全公共服务要素保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打造全市空间公共服务样板。加快推进精品小区建设、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建设及新式里弄房屋居住条件改善工作,推动“家门口工程”落地实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充分就业社区及特色型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以打造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为主线,继续推进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特色项目,培育卓越教师队伍。构建高品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同仁医院、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建设。推动养老实事项目落地,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空间布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
表20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主要任务
重点工作 |
主要推进情况 |
推进“15分钟美好生活圈”建设 |
l 完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滚动推进研究》。 l 发挥全市首家社区营造中心功能效应,加大建设成效和典型案例宣传力度,不断优化“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之“长宁样本”。 l 推动以项目为主组建街区“社联体”“养联体”“医联体”,构建“市、区、街、居”四级联动和“政、社、企、家”四方参与的新格局。 l 推动文体艺术活动展厅、公共安全科普地、社区迷你仓等社区新空间建设。 |
提升教育服务能级 |
l 以青少年“微芯”科创教育实验室建设为抓手,打造长宁科创教育新亮点。 l 实施“三全育人”高标准实践、“走向卓越”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5个必选项目。 l 推进四学段系统改革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及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项目建设。 l 进一步深化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 l 推进古北路第一幼儿园改扩建工程等重点教育设施建设。 |
推动文旅体事业发展 |
l 进一步构建“一核两带三圈多点”的长宁文化旅游格局。 l 完成非遗书房和数字文化馆一期建设;进一步推进“智慧图书馆先行馆试点”和“数字文化场馆试点”工作。 l 深化“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出一批市区级“家门口”好去处。 l 继续举办2023年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五星网球电视分级挑战赛等传统赛事活动,新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重量级体育赛事。 l 继续推进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娄山关路445弄综合项目等项目建设。 |
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l 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家、社区老年人助餐场所5家。 l 健全“社区综合体+家门口服务站”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 l 完成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赋能支持中心建设。 l 积极促进长三角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加强与南通、常州等结对地区的协作联动。 |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
l 持续深化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管理措施,建立部门数据共享常态化机制。 l 持续推进街镇未保站“五个中心”建设,有效建立“家-校-社-医”联动机制。 l 深化“社区救助顾问”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指南、社区救助顾问服务规范。 |
深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
l 全力抓好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评工作,争取实现七连冠目标。 l 全力推进军休机构用房达标建设。 |
关于《关于长宁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的起草说明
一、制定《计划草案》的必要性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明确本市健全完善经济工作监督有关工作机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审查、批准和执行监督。《关于长宁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被列入《中共长宁区委常委会2022年议题计划》。我委根据相关要求,严把工作进度,会同相关部门完成《计划草案》的起草工作。
二、《计划草案》的起草过程
10月上旬,我委启动编制计划报告相关工作。11月中旬,形成计划报告(征求意见一稿),并向社会公众和区32个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拟于12月初,形成征求意见二稿,同步征求区相关部门和各分管区领导意见。拟于12月中旬,分别提交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书记专题会审议并修改完善。在此过程中,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二十七条、《上海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第三十条要求,开展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规范性文件审查法定程序。
三、《计划草案》的主要内容
报告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2022年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要完成了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完善区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精准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积极成果。二是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区域能级持续跃升。持续增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带动力,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虹桥智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三是全力以赴稳增长,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助企纾困政策显现实效,重点产业能级发展再提速,投资促进企业服务工作高效推进,消费动能持续恢复。四是激发改革创新动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科创和人才服务工作,积极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五是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区品质,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六是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城区治理更加高效。着力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融合发展,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七是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兜牢民生基本保障底线。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着力破解“老小旧远”民生难题,强化就业和社会救助等基本保障,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二)2023年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是聚力“虹桥之源”,加快实施“最虹桥”引领行动。聚焦开放特征最鲜明,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聚焦高端产业最集聚,优化产业功能布局。聚焦城区功能最完备,强化关键基础支撑。聚焦辐射作用最突出,做强区域核心功能。二是深耕“数字长宁”,进一步激发数字化转型变革力。不断把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重点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打造若干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场景和品牌项目,加快“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建设。三是巩固稳中向好态势,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稳增长主要指标,夯实稳增长工作专班机制,以重点区域发展和重大项目落地为牵引,实现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良好态势。四是大力提升产业能级,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动能。持续培育并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试点推进标杆应用场景建设,营造产业发展生态,不断开辟创新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抢占热点产业的发展先机。五是继续强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活力。持续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坚持持续深化与探索创新相结合,在政务服务、贸易便利、企业服务、人才保障、法治环境等方面继续推出一批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举措。六是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全面评估全区城市更新实施情况,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资源,加快工业用地升级。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无废城市”建设项目启动。发布实施我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七是深化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深化“两网融和”。全面完成第二轮美丽街区建设任务,做到所有街镇全覆盖。提升“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品质能级。健全完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八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聚焦就业、养老、教育、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健全公共服务要素保障。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打造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等。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相关流程安排,为确保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特缩短征求意见时间,征求意见时间为2022年11月18日至2022年11月25日。
序号 |
标 题 |
制定机关 |
发文文号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3号 |
2 |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 |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 |
3 |
《关于开展上海市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年度计划研究工作的通知》 |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注:制定依据是指起草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或者本市政策以及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决定。制定依据有两个以上的,请按照依据的效力等级从高到低填写。制定依据未主动上网公开的,制定机关应当提交有关的纸质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