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科学谋划“十五五”、推进长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重要指示,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国家重大战略牵引作用,加快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宁片区建设,释放更多战略红利推动全区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现制定2025年度工作要点如下。
一、发展目标
2025年,长宁区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重点聚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高端产业集聚、提升城区核心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进一步提升长宁片区在商务区中的首位度、贡献度。2025年,力争实现东虹桥地区综合税收同比增幅高于全区1-2个百分点,占商务区比重40%以上。
二、聚焦开放特征鲜明,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1.统筹推进虹桥政策落地生效。促进已实施政策扩面提效。推动更多国际人才集聚东虹桥地区,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籍“高精尖缺”人才享受签证、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方面的便利服务。用好境外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受理权限。推动政策攻坚突破。持续支持区内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支持金融机构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开展企业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宣讲和实务指导,推动设立数据跨境服务窗口,促进企业数据有效利用和合理流动。探索推动海关监管流程优化等政策突破。探索在东片区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做好虹桥3.0版政策研究储备。结合本区“十五五”规划研究编制,研提新一批适用于“大虹桥”的支持政策,争取将我区相关诉求纳入国家方案。
2.打造出海总部集聚区。持续推进中国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建设,不断提升“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东虹桥)-中国企业出海总部服务中心”功能。深化长宁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工作站建设,协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布局、预警、分析和维权等工作,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宣传指导,探索高效优质的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涉外法律人才高地建设,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有力法律服务保障。进一步深化与上海海关战略合作,加强与市商务委、会展中心海关等部门联动,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3.构筑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新高地。持续推进“总部增能”行动,完善拓展圆桌会议等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面对面交流机制,实施“一企一增能”项目管理。着力新增跨国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等企业总部,推动已落户总部机构的功能和价值延伸。用好大虹桥—中欧企业跨国交流合作平台、大虹桥中日企业交流发展联盟等平台,聚焦重点国别、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助推外资项目落地。
4.持续推动东虹桥地区与虹开发区域联动发展。突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贸易+商务”功能,顺应贸易发展新形势,推动区域功能迭代升级,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大力推进“二次开发”。探索研究新设仙霞路地下轨交线位,进一步推动虹开发与东虹桥地区交通串联。紧抓全市首批商务单元整体更新试点契机,加快虹开发地区商务楼宇更新步伐,大力推动重点点位更新改造。
5.加快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探索推进跨境电商贸易便利化举措,提升跨境电商服务功能。完善长宁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务,大力促进入境旅游发展。配合市级部门做好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升级,支持更多有需求的企业接入。吸引集聚国际经贸组织、贸易促进机构以及国内外高能级商会协会组织。用好RCEP企业咨询服务站、AEO高级认证相关政策,推动区内企业进行AEO高级认证。持续优化APEC商务旅行卡申办,便利商务人员往来和区内企业“走出去”。允许应邀来长宁开展重要科研、交流、商贸等活动的外籍人士申请长期多次入出境有效签证。
三、聚焦高端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6.做大做强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智能互联网、航空及运输服务、时尚消费、商务及金融服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优势地位,积极向生产性互联网拓展,持续培育并集聚一批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深化建设“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持续推动航空及运输服务业扩容增能,推进基地航空、货运航空、通用航空等总部以及功能性平台机构集聚,提升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能级。全力助推时尚消费产业规模升级,打造西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进一步集聚高端消费资源。打造时尚消费为引领的直播经济集聚区,提升“尚街·创邑Space”“容么么直播中心”直播基地能级,加速直播经济与时尚消费相结合,推动区域直播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商务及金融服务业加速集聚,大力发展法律、广告、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7.厚植低空经济发展土壤。深入推进低空经济课题研究,加强对链主企业作用发挥、功能设施布局完善、产业生态构建形成等相关领域研究。加强与商务区管委会、华东空管局、民航华东管理局、低空经济产业公司等单位协同,着力推进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长宁园)发展,加快推动天域低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签约企业落地,筹建成立适航咨询服务公司和低空经济研究中心,努力打造长三角空中交通枢纽中心和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开展低空场景应用,持续拓展政府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企业短途航线、低空物流,个人航空消费等场景应用。
8.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加快培育高质量孵化器,以城市更新释放科创空间,促进街区整体环境持续提升。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建设,发挥专利超市和数字知产平台作用,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供需对接。加大力发展科创母基金三期基金,深化宁创科技金融服务站建设,更好服务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加强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建设,吸引优质投资人和投资企业入驻。积极推动航贸数链运用,探索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培育企业数据创新实验室。依托数字经济首席数据官联盟,搭建企业供需对接、产业链融合发展服务平台。
9.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落实市、区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持续打好“八张特色牌”。一体化推进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推进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2.0版,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分层分级联系走访服务常态长效机制。联动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虹桥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等平台,提供更加国际化、专业化营商服务。在中心城区率先探索商务楼宇“工业上楼”,升级食品生产、食品研发一址两用的应用场景,实现“一址两用”“一址两证”相融合。建设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联动创新区,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
10.用好商务区专项发展资金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切实提升商务区新一轮专项发展资金政策(2024-2028年)的引导作用和使用效率。依托全区政策集成优化,做好政策宣传推介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便利的政策服务。
四、聚焦城区功能完备,打造产城融合高地
11.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汇川路项目实现开工,加快晶耀虹桥、联影智慧医疗产业园、融侨中心、虹桥上城、机场P-04地块等项目建设。强化与五大驻场单位协同联动,全力推动东片区更新改造。推动民航华东局等五家驻场单位相关地块方案研究及规划调整工作。深化置信和工贸小区等地块城市更新方案。
12.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推进外环抬升配套路网建设,启动临虹路、临新路、广虹路-泉口路、东航路-新潮路、空港八路、金浜路等外环抬升配套路网第一批道路前期立项工作。加快推进临新路人非桥、迎宾三路东延伸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覆盖率,积极争取轨道交通26号线站点设置优化。加快构建多层次慢行友好系统,研究构建虹桥机场T1航站楼周边地上地下一体化勾连系统。研究推进海粟绿地、天山公园与轨交3、4号线人行连廊系统建设。
13.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空间。以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境+”空间功能。用好临空滑板公园、临空音乐公园、虹桥体育公园,积极引入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活动、赛事等。持续办好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最虹桥”嘉年华等文体赛事。
五、聚焦辐射作用突出,放大引领带动效应
14.优化拓展虹桥机场国际航运服务功能。结合虹桥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积极对接市级部门,持续推动虹桥机场航运功能提升。提升公务机运营服务能力。
15.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推动更多“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继续发挥现有“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展览与贸易相结合,引入更多进博会相关的优质商品与优质品牌,放大展览贸易促进效应。加强商旅文体展联动,支持首店首发,举办各类高流量、高能级活动。
16.助力“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加强对平台经济龙头企业的服务,积极参与市级“丝路云品”等主题活动。支持区内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板块,与“丝路电商”伙伴国、进博展商等合作。
17.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长三角地区多层次、多领域合作交流,推动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监管协同。吸引长三角企业在东虹桥地区设立总部型机构,鼓励区域内知名平台型企业、高端商务服务企业赴长三角开展合作、开拓业务。积极举办各类招商推介会、投资促进会、行业交流会,搭建长三角地区企业交流互动平台。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纵深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互惠共享。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与长三角地区结对省市的合作成果。
18.厚植国际人才优势。不断提升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能级,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生活融入“资源汇集、便捷友好”,实施“3+4+7”提升计划,打造立足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长三角、面向国际的枢纽型、标杆性的海外人才服务综合体。扎实做好住房保障工作,深入实施留学回国(境)人才专属安居政策,积极谋划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和“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筹措和供应。持续推动虹桥人才公寓、临空保障性租赁住宅更多房源投入市场,加速推进虹桥人才公寓(东地块)等重点项目建设。
长宁区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