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文件 |
|
|
|
|||
长府〔2019〕36号 |
|||
|
|||
|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新泾镇政府: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长宁区关于开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
上海市长宁区关于开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实施方案
长宁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部,区域面积37.19平方公里,下辖9街1镇,185个居委会,1041个居民小区,户籍人口57.83万人,常住人口77.38万人,是全市经济发达、环境宜居、国际化程度高、文化底蕴深的中心城区之一。近年来,长宁区按照“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总体要求,聚焦国际精品城区建设目标,在社会治理领域认真探索实践,努力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城区环境更加友好、人民生活更有品质。
经过对长宁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2019年2月,长宁区以“优化社区分类治理,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为主题,申报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聚焦不同类型居民区治理难点、治理方式、治理规律,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机制,激发基层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上海特点、体现长宁特色的现代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新路。经民政部评审,实验项目正式获得批准,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实验周期为两年。为平稳有序地推进实验目标如期完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一)推进分类治理是推动社区治理转型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期间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2014年,上海市委开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号课题”调研并出台“1+6”系列文件,推进上海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长宁率先完成了街道体制改革,切实推动街道职能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转变,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共治自治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得到培育发展,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不过,当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格局还不完善,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载体还不丰富,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还不精准,基层队伍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等。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力度,不断推动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探索形成符合长宁实际的治理路径。
(二)推进分类治理是回应群众美好期盼的现实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加强。不同类型的居民小区居住人群特点不同,在基础设施、小区环境、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公共财政为不同类型居民小区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也不尽相同,单一治理模式难以满足社区多元发展需求。分类治理、按需施策,构建适应社区内在发展需求的精细化治理模式,是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责任要求。
(三)推进分类治理是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的方式创新
近年来,长宁区聚焦精细化治理,开展居民区分类治理课题调研,形成《关于“加强分类指导 全面提高居民区工作水平”调研报告》,荣获2016年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先后研究制定了《长宁区关于推进居民区治理体系的分类指导意见》《关于在城区精细化管理中发挥群众自治作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社区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而房屋类型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居住人群的特点,并影响着居委会开展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所面临的问题,因此长宁探索性地以房屋类型和人口居住情况为维度,把居民住宅小区主要划分为售后公房、普通商品房、涉外商品房、老洋房、动迁安置房五种类型,开展分类治理实践。建立了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与群众团队等共同参与的居民区治理架构,初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居民区自治载体和协商议事规则,在无违居委创建、精品小区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荣华居民区的涉外商品房居民区“融”工作法获评全国最具代表性的1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之一。但各居民区发展还不够平衡,治理水平还参差不齐,治理机制方法还不够完善系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居民区分类治理工作系统性的研究和实验,总结提炼形成可操作、可参考、可复制的工作方法,便于基层实施推广,提高社区治理能效。由于地域本身的局限性,长宁区居民小区类型虽不能覆盖中国城乡社区的所有类型,但在大型城市社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治理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二、实验主题
聚焦售后公房、普通商品房、涉外商品房、老洋房、动迁安置房五类居民小区的特征和治理难点,以“优化社区分类治理,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为实验主题,形成“三清单一攻略一导则”,即以“加强调研,梳理形成问题需求、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三张清单;提炼编制,灵活运用分类治理攻略;强化督导,推动实施分类治理导则”为抓手,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
三、实验目标
努力在两年实验周期内,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为目标,以“需求导向、清单管理、精准施策、循类推进”为原则,推动居民区治理类型合理划分、问题需求清晰梳理、公共服务精准配置、社会资源有效对接、治理方法普遍会用,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四、实验举措
(一)分类型,找准小区特点和治理难点
与专业机构合作,通过调查统计、多方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摸清全区居民小区的数量和分布,分析梳理各类居民小区的房屋和人口特点,排摸不同类型小区居民的主要诉求和治理难点。
(二)理清单,建立分类治理供需目录
分析梳理每类居民小区的“三张清单”。一是问题需求清单。从基础设施、物业管理、科教文卫、特殊群体关爱等角度,梳理各类小区治理的问题和需求,为深化治理提供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社会资源清单。从组织资源、人力资源、阵地资源等方面,为小区治理寻找资源提供指引,促进治理资源的汇聚集结。三是公共服务清单。从基础设施建设、为老服务、文体服务、法律服务等层面,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梳理,为居民区科学合理运用公共服务资源提供指引。并指导居民区在三张共性清单的基础上按图索骥,梳理符合本居民区实际的个性清单。
(三)研攻略,提炼分类治理路径方法
从动员参与主体、建立自治载体、形成公共议题、梳理治理资源、开展沟通协商、加强监督评议六方面,总结提炼各类居民小区治理的通用攻略和特殊攻略,为基层工作者指明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的方向和路径。
(四)定导则,加强分类治理科学评价
结合攻略,确定各项治理指标并进行科学地、定量地、系统地赋值,形成分类治理绩效评估导则。依据导则,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治理成效进行评价,检验各居民区的工作成效和公众满意度。
(五)优格局,激发分类治理内生动力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共治自治工作,完善居民区治理构架,发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队伍“三社联动”,形成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共治自治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五、推进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2019年一季度)
摸清居民小区基本情况,合理划分小区类型,准确把握需求和难点,精细梳理每类小区的“三张清单”。结合区情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实验主题、目标和举措。
(二)深入实践阶段(2019年一季度-2019年四季度)
以“十个一”工作为抓手,抓好培训、实施、督导和评估关键环节。一是加强全员培训。制定一本分类治理工作指导手册,面向185个居民区和近2000名社区工作者开展一次全员培训。二是以点带面实施。打造一批分类治理优秀居民区,成立一批分类治理实训基地,推广一批优秀社区工作法,挖掘一批社区治理能人,举办一场分类治理论坛,汇编一本优秀案例,汇编一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风采录。三是建立社工督导机制。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高持证上岗率。按1:10配比,建立一支社区工作者督导师队伍,通过师徒式督导、训练式督导等方式,以点及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能力。四是开展督查评估。根据导则每年开展中期和年终工作评估,效果导向式评价居民区治理绩效,查找不足短板,推动工作改进提升。
(三)总结推广阶段(2020年)
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和短板进行整改,巩固试点成果,完善社区治理长效机制。做好总结和宣传,提炼长宁在分类治理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部门联动
建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细化工作举措,形成工作合力。引入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人士,建立专家智库,参与分类治理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定期协商、专家定期评估、指导培训、考核督查等制度,保障实验工作顺利推进。深入推进居委会标准化建设,推进街镇、居委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切实为居民区减负增能,提升治理水平。